“讓文物活起來”杭州高質量打造公共文化服務“杭州樣板”
在我眼里,杭州的博物館和這座城市一樣,文雅安閑、書香沁潤。王莎莎是一名旅行博主,每到一座城市,她都會去博物館逛逛。在吳山腳下,她用
“在我眼里,杭州的博物館和這座城市一樣,文雅安閑、書香沁潤。”
王莎莎是一名旅行博主,每到一座城市,她都會去博物館逛逛。在吳山腳下,她用鏡頭記錄著:“到杭州博物館走走,好像穿越了古今歷史,想起那句‘錢塘自古繁華’……”
博物館是歷史和文化的見證和沉淀,更是現代城市文化力量和公共服務的重要載體。對于中國七大古都之一的杭州來說,更是如此——杭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全市有文保單位(點)1000余處,各級各類博物館80余座,有三大世界文化遺產——西湖、大運河和良渚古城遺址,遺產數量位居全國第二……
杭州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多次獲得國字號大獎和各界專家的贊賞和肯定。十年來,市園文局緊扣“城市氣質”,高質量建設博物館之城,開展系列“讓文物活起來”活動,高質量打造共富之路上公共文化服務的“杭州樣板”。
傾盡匠心 繪制藍圖
高質量開展文物基建保護
“中國刀剪劍、扇、傘博物館三座博物館緊密相連,為孩子們設計了很多妙趣活動,尤其是手工藝活態展示區,能直觀地了解杭州的手工藝瑰寶。”家住拱宸橋畔的李曉萌周末常會帶著孩子到工美館轉轉。
如今的杭州,博物館已成為這座城市的風景線,往來如織的參觀者是這座城市沁潤深厚文化底蘊的鮮活注腳。據統計,十年來全市博物館共接待游客近1億人次、推出臨時展覽1600余個,節假日逛博物館已成為市民文化休閑的重要內容。
“十年過去,杭州博物館基礎建設的‘質’與‘量’都發生了巨大升級躍代。”市園文局相關負責人感慨良多。從2012年起,杭州用了4年時間進行大規模可移動文物普查,統計全市可移動文物數量達36萬件(套)。針對不可移動文物,堅持“邊普查、邊保護”,近十年來,市、區兩級財政已累計投入資金約11億元,共完成歷史建筑修繕2500余處,其中建德新葉村更是被國家文物局列為全省唯一古村落保護利用示范點。這樣的堅守與付出,也讓杭州榮膺“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先進集體”“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等稱號。
十年匠心打磨,杭州共新建(改擴建)開放了10余家博物館,新定級成功國家一級博物館4家、二級4家、三級1家;多個陳列展摘得“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精品獎”“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優勝獎”等國家級大獎。
“這些精品博物館和陳列展不僅成為展現杭州文物保護成果的‘金名片’,更成為新時代杭州人的文化記憶。”該負責人說。
交融古今 綻放異彩
高水平演繹文物主題活動
“自2017年以來,杭州每年都會開展不同主題的文物宣傳活動。”該負責人介紹,“比如,近幾年開展的‘家在錢塘’‘讓文物活起來’‘紅色印記’‘宋韻跡憶’等活動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讓文物活起來”主題活動作為國家文物局2021年度中華文物全媒體傳播精品(新媒體)推介項目,精心打造了“5+1”主題板塊,匯集了全市50余家文博單位的3000條線上特色資源,全年平臺點擊量達1800萬人次。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建黨百年之際,杭州組織開展了“紅色記憶”“紅色印記”主題文物宣傳活動,吸引了市民游客駐足參觀;而淳安下姜、建德梅城等紅色之旅,則成為年輕人“打卡”新熱門。
今年,杭州通過“宋韻跡憶”主題宣傳平臺,推出兩張宋韻文化電子地圖和多個文化欄目,還舉辦了“最宋潮”文創設計大賽,在全社會掀起熱潮。此外,南宋博物院項目不久后也將精彩亮相。
作為浙江省政府2022年民生實事項目的鄉村(社區)博物館建設,也正在杭州遍地開花——今年杭州發布了第一批杭州市鄉村(社區)博物館名單50家;計劃到2025年,孵化培育100家。未來,這些有文化底蘊、有地方特色、有時代新意的鄉村博物館必將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豐富的文化滋養、為群眾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文化服務、為博物館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提供“杭州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