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抓機遇謀發展,躬身入局有擔當!“中原農谷”建設方案引熱議
河南省政府印發《中原農谷建設方案》,聚焦國家種業、糧食安全重大需求,實施創新驅動、優勢再造戰略,打造要素共享、協調創新、具有獨特品
河南省政府印發《“中原農谷”建設方案》,聚焦國家種業、糧食安全重大需求,實施創新驅動、優勢再造戰略,打造要素共享、協調創新、具有獨特品牌優勢的“中原農谷”,打造千億級種業和糧食產業集群?!?ldquo;中原農谷”建設方案》發布后,在河南農業大學廣大教師中引發熱烈反響,迅速掀起了學習《“中原農谷”建設方案》的熱潮。4月25日上午,河南農業大學農學院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舉行集體學習(擴大)會議,集體學習“中原農谷”建設相關內容,大家紛紛表示要搶抓機遇謀發展,躬身入局有擔當,用實際行動為“中原農谷”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緊抓機遇謀發展 躬身入局有擔當 在“中原農谷”建設過程中加快作物學一流學科建設步伐
農為邦之本,種為農之先。種子是最重要的農業資源,也是農業發展的“命根子”,更是現代農業科技的“芯片”。《“中原農谷”建設方案》的提出(以下簡稱《方案》),旨在以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和神農種業實驗室為內核,從更高水平上筑牢國家糧食安全根基。河南農業大學作為我國“三農”事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作物學作為沖擊雙一流的優勢學科,理應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理論優勢、學科優勢、人才優勢,切實擔負起推進民族種業振興的時代新使命。
一是堅持問題導向,自覺把責任扛在肩上?!斗桨浮分赋觯涌旌幽限r業大學國家小麥技術創新中心平原示范區試驗示范基地和國家“2011計劃”現代農業科技研究基地建設,這是河南農業大學作物學一流學科建設的重要機遇。我們要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切實解決育種創新和應用“兩張皮”問題,促進實驗室與田間地頭的需求精準對接,不斷提升育種技術創新能力,努力實現在種業原創技術、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等方面的重大突破,為切實解決民族種業問題提供強有力支撐。
二是厚植家國情懷,始終將“國之大者”放在心中。種源自主可控關乎國家核心利益,也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核心所在。作為種業工作者,我們應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始終心懷“國之大者”,敢于開辟新領域、探索新路徑。要進一步增強立德樹人意識,切實把“種源安全”和“種業科技自立自強”所蘊含的核心價值理念,融入農業學子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斷強化和升華他們的家國情懷,以與時俱進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氣、堅忍不拔的定力,直面問題、迎難而上,努力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
三是堅定矢志創新,在攀登農業科技高峰中接續探索。當前,我省主要糧食作物育種仍存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和全基因組選擇等先進技術應用少,育種周期長、效率低等“卡脖子”問題。農學院應在“中原農谷”建設中,躬身入局,在農業科技人才培養、種業科技創新、農業科技成果推廣轉化等方面發揮優勢,充分利用生物育種新技術新手段,培育具有重大應用價值的突破性新品種,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堅持讓中國飯碗裝更多河南糧,為種業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持久豐沛的不竭動力。
強化玉米“三大”產業鏈協同創新及應用 支撐種業強省建設 貢獻國家糧食安全保障
玉米是世界和我國第一大作物,玉米產業鏈延伸最長,具有飼料、工業加工原料、能源、食用和油料“五位一體”多重功能,是“飼料之王”,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社會經濟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玉米又是完全利用雜種優勢的高產作物,是成就種業強企的核心作物。
玉米是河南省第二大作物,我省是玉米生產大省、種子利用大省和綜合利用大省,但不是種業強省,目前還沒有主板上市種子企業。我省地處我國玉米三大主產區之一的黃淮海夏玉米區優勢產區,具有世界獨一無二的小麥/玉米一年兩熟獨特生產模式,已經成為全國甚至全球優勢種子企業的主要研發基地和種子營銷市場。
根據玉米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按照籽粒機收、全株青貯和鮮食玉米“三大”產業鏈,在不斷推出產業源頭——優異新品種的基礎上,實現從“新品種→規模化高效種植→優質商品玉米→綜合加工利用”的產業化應用,通過“政、產、學、研、用、推”六位一體機制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克服以往品種選育、栽培技術研究、示范推廣、商品玉米生產與綜合加工利用等玉米產業鏈主要環節相互脫節的弊端,實現以優良新品種為核心的全產業鏈協同研發與應用,在優質、高效的前提下保穩定增產,是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實力,做強做大產業的必由之路。
“中原農谷”建設必將強力推進我省乃至全國玉米產業高質量健康發展。河南農業大學是國家最早建設的第一批國家玉米改良分中心之一,擁有吳老引領幾代玉米人的深厚積淀,而且一直是河南省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依托單位。我們將以此為新的契機,首先要充分發揮學校在應用和基礎研究方面的“雙輪”優勢,通過常規技術和現代生物技術有機結合,持續快速高效提升玉米種質創新和新品種培育水平,實現高產與抗逆穩產、優質并重,為打造種業和產業強省提供品種“芯片”支撐。其次,充分發揮學校在各層次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為產業全面發展輸送高素質人才支撐。
同時,我們將充分利用河南省玉米產業技術體系搭建的平臺和資源優勢,協同玉米“三大”產業鏈全產業鏈關鍵環節核心科技創新及其產業化應用,繼續打造高標桿樣板,高站位服務“全省農業科技引領優勢產業發展試點縣”(長葛市)工作,全面助力我省玉米產業高質量發展。
打造小麥科技創新高地 助力河南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
河南省委省政府啟動“中原農谷”建設方案,實施創新驅動、優勢再造戰略,打造千億級種業和糧食產業集群,是落實習“扛穩糧食安全重任”的重大舉措。
河南是我國小麥第一生產大省,常年種植面積達到8500萬畝以上,面積約占全國的1/4,總產量占全國小麥總產量的28%左右,在保證國家糧食安全中的地位無可替代。但不能說河南是小麥強?。簭姆N業看,河南從事小麥育種的單位和人員多,但我們的種子企業規模小、實力弱;育成的品種雖多,但品種遺傳背景狹窄,在產量、品質及綜合抗逆性方面有明顯突破的品種少。在小麥生產環節,存在管理技術創新性不強、針對性差、技術棚架,規?;N植、規范化生產程度低等現象,導致小麥抗逆抗災能力差,產量品質不協調,農民種麥效益差、積極性不高;在加工方面,存在著小麥加工鏈條短、附加值低、產品競爭性不強等突出問題。“中原農谷”建設有利于帶動我省小麥產業快速發展,實現由小麥生產大省到小麥強省的轉變。
目前,河南農業大學在原來國家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的基礎上,正在積極創建“國家小麥技術創新中心”。“中心”的目標定位就是“立足黃淮、服務全國、創新驅動、引領未來”,即通過整合國內小麥產業優勢單位和資源,開展協同技術創新,突破小麥產業關鍵技術瓶頸,培育出一批突破性小麥新品種,創新出一批豐產優質高效栽培關鍵技術,拓展小麥加工產業鏈、提升價值鏈,這一戰略定位與“中原農谷”打造千億級種業和糧食產業集群的建設目標高度契合。
河南省委省政府啟動“中原農谷”建設,為我校爭創“國家小麥技術創新中心”提供了極好的機遇。我們一定要抓住機遇,搞好頂層設計,搭建高水平的小麥研發平臺,組建一流的研發團隊,把“國家小麥技術創新中心”建成具有重要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小麥技術創新高地,為實現小麥產業可持續發展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強有力支撐。
聚焦農業綠色低碳技術 助力“中原農谷”建設
隨著溫室氣體排放引起的全球氣候變化,致使極端天氣災害頻發,生物多樣性受到一系列不利影響。為了守住2℃的升溫紅線,2020年9月22日,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鄭重宣布 “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一個宏偉且艱巨的目標,碳達峰、碳中和也正式成為國家戰略。農業既是重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又是巨大的碳匯系統。據測算,在中國農業碳排放量占總排放量的17%。為了逐步靠近“3060”目標,農業低碳生產技術的創新和優化管理至關重要。
當前資源利用率低下是阻礙農業生產綠色低碳發展的一大瓶頸。近些年來,河南農業大學作物科技創新團隊圍繞作物綠色高產高效技術和機制持續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比如圍繞土壤耕地質量結構欠佳、有機質含量低等問題,提出了“調土強根”栽培理論,創新了麥玉兩熟區“深耕/旋耕+秸稈還田,2年一周期輪耕”為核心的土壤耕層優化關鍵技術。圍繞我國長期化肥利用率低下問題,提出了“以有機肥替代和化肥減施”為核心的小麥玉米周年氮肥高效綜合利用技術,實現了氮肥利用和耕地質量協同提升。圍繞農業水資源利用率低下問題,提出了“基于根冠通訊理論的小麥玉米周年水分灌溉策略和利用技術”,并運用智能云灌溉技術體系實現了水肥精準管理。圍繞農業氣候災害(高溫、干旱、陰雨澇害)頻發重發,作物產量波動大的問題,提出了以“玉米品種間作互補增抗”為核心的抗逆豐產技術,圍繞主要玉米機械粒收率低、破損高等問題提出了“玉米機械籽粒收獲高效生產技術”等,其中2項被列為農業農村部主推技術,并制定了1行業和3地方標準。這些技術應用不僅改善了土壤結構,且使氮肥利用率提高10%以上,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0%以上,溫室氣體減排量7-15kg/畝?;パa增抗技術實現正常年份增產5%以上、災害發生年份增產20%以上,對高溫熱害、大風倒伏、南方銹病、青枯病、玉米螟等主要氣象災害及病蟲害具有良好防御,減少了農藥的投放量,實現了綠色低碳生產。
當前《“中原農谷”建設方案》中明確提出的打造現代糧食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要堅持綠色低碳原則,深化農業減排固碳研究,這將為我們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未來將繼續以糧食主產區耕地保育與綠色豐產為主線,深化有機培肥地力和基于禾豆輪作的地力提升技術,增強土壤碳庫功能和農田碳匯能力。持續開展智能化節水灌溉和肥水一體化高效利用新技術,在減少化肥等投入下,實現作物單產持續增長、資源利用效率穩步提升,集成區域性節水省肥綠色豐產的管理方案,構建綠色低碳農業產業體系。以玉米低破碎、減損失為目標,推動農藝創新與農機智慧化裝備的融合,實現玉米綠色高效全程機械化,構建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及高碳匯的綠色農業生產體系,加強農業農村生態系統的保護修復,提升綠色發展的科技支撐能力,打造農業全產業鏈綠色循環系統,助力“中原農谷”建設。
加強生物育種技術研發 促進優質稻發展
水稻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稻米是我國65%以上人口的主食,稻谷產量約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40%,對保障國家口糧安全至關重要。河南水稻常年種植面積950萬畝左右,是第三大糧食作物,占秋糧總產的20%,單產居我省主要糧食作物之首,水稻在河南省的糧食生產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稻米是我省城鄉居民的第二大口糧,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米消費比例不斷增加,稻谷關乎著我省、乃至全國的糧食安全和民生問題。
河南水稻育種經歷了矮化育種、雜種優勢利用和超級稻培育三次飛躍,經歷了6到7次更新換代,品種良種覆蓋率達到100%,生產利用的品種豐產性都較好。但是,我省水稻還存在種質資源的保護與利用不足、高效生物育種技術研發和利用較少、生產上綜合表現優異的優質稻缺乏、品種市場競爭力不強、種企弱小等問題。
瞄準世界前沿,聚焦國家種業、糧食安全重大需求,建設“中原農谷”,打造種業創新核心增長極,為河南水稻種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河南農業大學水稻創新團隊長期從事水稻遺傳改良與栽培生理生態研究,選育優質抗病水稻新品種7個,集成創新了水稻弱勢籽粒灌漿充實度的關鍵技術體系。在“中原農谷”建設中,我們會重點開展水稻種質資源精準鑒定與利用、優質高產抗逆的基因挖掘及分子機理解析、基因編輯等前沿育種關鍵技術研發等工作,構建精準高效生物育種技術體系,推動河南水稻種業創新發展,培育抗病、高產綜合性狀優良的優質水稻新品種,提供“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水稻種植方法,生產更多更好的優質口糧,讓更多國人的飯碗裝上優質米,為建設現代農業強省貢獻一份力量。
建“中原農谷” 護大國糧倉 保天下糧安
糧食是安天下、穩民生、促發展的基礎性戰略產業,是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的“壓艙石”。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國內形勢復雜多變,地區沖突加劇,疫情肆虐,極端天氣多發,全球糧食產業鏈、供應鏈面臨巨大沖擊,糧食危機風險增大。近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出爐了《“中原農谷”建設方案》,聚焦國家種業和糧食安全重大科技需求,實施創新驅動、優勢再造戰略,打造要素共享、協調創新、具有獨特品牌優勢的“中原農谷”,形成千億級種業和糧食產業集群,不僅是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重要抓手,更是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舉措。
大國糧倉,于民,是飽腹安身之本,于國,是安邦定天下之基。建中原農谷,護大國糧倉,保天下糧安,是河南省委、省政府始終牢記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囑托和關于農業科技自立自強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心系“國之大者”,恪守“為民初心”,守住“糧心”做好糧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促進農業健康發展,扛起新擔當,展現新作為,作出新貢獻。
細看《“中原農谷”建設方案》,我們堅信,隨著國家種業科技創新中心、現代糧食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農業對外合作交流中心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智慧(數字)農業示范區“四大中心、兩個示范區”的成功打造,可以預見,“中原農谷”不僅能成為育種理論和重大關鍵共性技術的策源地、突破性品種的產出地、種業高端人才的集聚地和國家農業發展的創新高地,還將作為種業產學研深度融合的重要載體,以及種業國際科技合作的重要平臺。同時,能有效破解農業發展的資源瓶頸,牢牢端穩中國人自己的飯碗,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從而贏得農業生產發展主動權,必將為護好大國糧倉,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更大新貢獻和更大新作為。
依靠科技創新,穩定發展小麥生產,對保障國家“口糧絕對安全”、支撐經濟社會穩定健康發展和開新局、應變局、穩大局意義極其重大。因此,融入“中原農谷”,成功建設“國家小麥技術創新中心”,構建“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重大技術研發—成果轉移轉化”全鏈條小麥產業技術創新體系,解決小麥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重大“卡脖子”問題,有利于促進我國小麥產業高質量發展和保障國家口糧絕對安全。
加快種源技術攻關 實現農業科技自立自強
河南地處黃淮海平原,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氣候優勢,為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生產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河南作為我國農業大省,糧食總產量約占全國糧食產量的十分之一,是全國人民的后廚房,被譽為“中原糧倉”。河南農業大學扎根中原沃土,始終肩扛“一人衣食不足,皆為農科不盡職”的歷史擔當,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堅持科技興農、科技強農,瞄準農業生產中的重點難點問題開展技術攻關,為推動河南糧食連續豐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國無農不穩,農以種為先。小小一粒種子事關國家糧食安全,2021年5月,總書記在赴河南南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考察時強調,“要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從培育好種子做起,加強良種技術攻關,靠中國種子來保障中國糧食安全”。每一粒良種的培育都需要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接續努力、矢志奮斗,用心血和汗水澆灌。作為青年一代,作為工作在河南農業大學的農業科技工作者,我們既要繼承發揚老一輩科學家吃苦耐勞、克己奉公的精神,也要在創新之路上開拓進取、勇攀高峰。在傳統育種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有效整合利用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人工智能育種等新興領域技術,強化種源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加快高產、優質、抗病蟲、適應性強等突破性新品種的培育推廣,努力在基礎研究上實現重大突破,在資源材料上實現大整合,在育種技術上實現大集成,為強化我省種源技術攻關、加快建設種業強省、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保障,進而逐步實現農業科技自立自強。
“中原農谷”建設是貫徹落實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和關于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指示精神的行動方案。通過加快種源技術攻關,推動“中原農谷”建設目標的實現,將使我省成為小麥、玉米等優勢作物產業科技創新高地,農業科技高層次人才集聚中心,國家區域性農業創新核心力量!
加強大豆基礎研究 為產量突破提供支撐
大豆是我國五大作物之一,是重要的油脂和植物蛋白來源。近年來,由于進口關稅的取消疊加種植效益的下滑,大豆在我國的種植面積不斷減少。相反,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肉、蛋、奶的需求不斷提高,大豆的消耗量越來越大。為了解決大豆供給和需求的矛盾,我國不得不從國外大量進口大豆。據統計,我國近幾年大豆的進口量已超1億噸,這使得我國的大豆產業不得不受制于國外大豆生產,我國糧食安全已受到嚴重威脅。河南省大豆種植面積約600多萬畝,是黃淮海地區僅次于安徽省的第二大夏大豆主產區。河南省大豆產量的進一步提高及穩產對于保障我國大豆產業安全,解決大豆難題至關重要。
2022年4月21日,河南省政府“中原農谷”建設方案出爐。在整個建設方案中重點任務的第一條就是:“實施種業創新能力躍升工程”。其中內容有:開展種質資源挖掘與創新利用等,開展重要性狀遺傳解析、分子設計育種等。省政府的建設方案,一下子抓住了未來作物育種的核心驅動力,即基礎研究的創新?,F階段,大豆包括其它農作物常規育種已經達到了瓶頸,很難在產量等方面獲得突破式提升。將分子育種手段結合起來,未來才有希望。而分子育種的成功利用,離不開對農作物重要農藝性狀的控制基因的挖掘,遺傳機理的解析。只有在這方面獲得突破,才有可能在未來實現大豆產量、抗性的跨越式提升。我們團隊長期從事大豆應用基礎研究,以產量和抗性的改良為出發點,挖掘產量控制和抗逆等重要農藝性狀控制基因并解析其分子機理,為未來分子改良大豆積累資源。
近幾年,國家大力推廣大豆的種植,以提升我國大豆的自給水平,保護我國的糧食安全,這是我國在農業方面的戰略安排和重要任務。河南省作為我國的糧倉,在響應國家的大戰略方面也義不容辭。相信隨著“中原農谷”建設方案的落實,河南省大豆產業方面也必將得到長足的發展。
河南農業大學是我省農業各方面人才的搖籃,對河南省農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撐。我們會飽含熱情、更加深入地從事大豆相關研究,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豆相關人才的培養,為河南省乃至全國儲備后備軍,為保障我國農業安全貢獻我們的力量。
做好技術攻關育良種 助力河南種業高質量發展
種業是建設現代農業的標志性、先導性工程,也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產業。總書記3月6日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并強調,種源安全關系到國家安全,必須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4月10日,總書記在海南考察崖州灣種子實驗室時,再次指出“種子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 并強調“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種子是糧食之基、農業之“芯”、生產之源,河南作為國家的重要糧倉,不僅是種業大省,也是育種和用種大省,要把我們河南糧食生產這張王牌擦亮,把這個優勢充分發揮,讓中國飯碗里裝上更多河南糧,必須做好種業創新。
近些年,我省種業盡管取得了一定進展,但還存在明顯不足,目前的“卡脖子”難題,更多是種質資源“卡”和技術創新“卡”, 比如在種質資源上,宜機收玉米的優良新種質還比較缺乏,具有重大育種價值的基因還比較匱乏;在技術上,國際育種已經進入到育種“4.0時代”,我們整體還處于“跟跑”階段,生物育種技術在實踐中的應用還比較少,重大突破性品種的選育與儲備還不足,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我省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實現農業現代化。
在助力種業振興,扛穩糧食安全這一新的歷史時期,河南聚焦國家種業、糧食安全重大需求,實施創新驅動、優勢再造戰略,打造要素共享、協調創新、具有獨特品牌優勢的“中原農谷”將從更高水平上筑牢國家糧食安全根基。“中原農谷”的建設將為我省優勢作物優良新種質的創制、關鍵核心技術的創新、突破新品種的培育等搭建了良好的平臺,為種業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為河南種業企業注入新動力,提升競爭力,增強產業化實力,必將助力中國種業的振興。自己作為一名玉米育種工作者,要以此為契機,把握好機遇,主動融入,立足本職,不斷加強種業創新,培養出更多的種業科技創新人才,為固好糧食之“基”、造強農業之“芯”、守好農業之“源”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