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個月大的娃不會說話 醫生進行健康檢查時就發現了問題
孩子開始咿呀學語,是每個家庭關心和興奮的大事。有的家長為自己的孩子說話早而開心,也有不少家長為孩子遲遲不說話擔心。于是,旁人總會用
孩子開始咿呀學語,是每個家庭關心和興奮的大事。有的家長為自己的孩子說話早而開心,也有不少家長為孩子遲遲不說話擔心。于是,旁人總會用“貴人語遲”的老話來安慰他們。
但是老話真的有道理嗎?答案是否定的。
近日,在浙江蕭山醫院兒童保健門診來了一位26個月大的孩子小雨。如果從外表來看,小雨長得白白胖胖,并沒有任何異常,只是醫生在進行健康檢查時就發現了問題。
“小雨你的鼻子在哪里?眼睛在哪里?你看叔叔這里的娃娃可愛么,想要么……”按理說26個月的孩子能夠用短句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但是面對醫生的提問,小雨始終沒有作答,只是用點頭搖頭來表示。他想要桌上的玩具,也是用手指著玩具,嘴里一個勁地說著:“嗯,嗯,嗯……”隨后,醫生給小雨進行DDST發育篩查和Gesell發育評估,結果顯示孩子目前的語言水平只有14個月左右。
對于這個答案,小雨媽媽孫女士很傷心,也很困惑。原來,孫女士平常忙于工作,平日里孩子都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雖然才26個月大,但是小雨玩電子產品已經很溜。如果餓了或是想要某個玩具了,手指一指,嘴里哼哼幾聲,家里的大人們一下秒懂,但是孫女士怎么也沒想到,也正是因為這種“默契”給孩子的語言發育帶來了不利影響。
孫女士說:“看到周邊同齡小朋友都能對話交流了,但是我的孩子說的最多的就是‘嗯嗯嗯’。以前,人家都說‘貴人語遲’,也沒放在心上,現在想來真的挺后悔的,沒有早點來醫院看。”
像小雨這樣出現語言發育緩慢的情況在醫院兒童保健門診也經常能碰到。去年,我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轄區內0-3歲兒童開展兒童預警征象篩查3.2萬余人,篩查率97.95%,篩查出可疑/異常兒童883人,陽性率2.70%,確診異常506人。陽性兒童全部按照要求建立體弱兒檔案,并轉上級醫院進行發育評估。發育評估異常的兒童需進行康復治療,實現閉環管理。
對此,蕭山區婦幼保健院兒保科副科長葉翔說:“一般來說,孩子學說話的過程分為五個階段:1歲以前模仿聲音;1~1.5歲開始能說出幾個特殊的字詞,但是對語法還不懂;1.5~2歲詞匯量開始增加,甚至能說出句子;2~2.5歲能更清晰地表達意思,用更準確的詞,語法也開始形成;2.5歲以后學會表達順序和因果。如果寶寶到了20月齡還是‘金口難開’,就需要引起重視,警惕語言發育障礙,可以帶寶寶到相關機構進行專業篩查。”
語言發育遲緩不僅會影響患兒的語言理解和表達,還會影響患兒日后的閱讀能力、書寫能力等,甚至會讓孩子出現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說話含糊不清、個別音發不準確等問題。3歲以前的語言障礙康復訓練,對于語言發育緩慢的患兒來說是治療黃金時間。
對此,葉翔提醒廣大家長,其實每個孩子的發育都有其自身規律,家長既不要過分敏感去比較,帶著孩子四處看病做檢查;也不能對孩子出現的問題抱有僥幸心理,以為“貴人語遲”,聽之任之。家長們可以對照表格,看一下你家的娃,有沒有跟上大部隊。如果寶寶有其中一項表現,請及時到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