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和2030年城鄉居民體質測定不少于90.86%和92.17%
生命在于運動,運動需要科學??茖W的身體活動可以預防疾病,愉悅身心,促進健康。根據國家體育總局2014年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我國城鄉居
生命在于運動,運動需要科學??茖W的身體活動可以預防疾病,愉悅身心,促進健康。根據國家體育總局2014年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我國城鄉居民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比例為33.9%,其中20~69歲居民經常鍛煉率僅為14.7%,成人經常鍛煉率處于較低水平,缺乏身體活動成為多種慢性病發生的重要原因。同時,心肺耐力、柔韌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體成分等指標的變化不容樂觀,多數居民在參加體育活動時還有很大的盲目性。定期適量進行身體活動有助于預防和改善超重和肥胖及高血壓、心臟病、卒中、糖尿病等慢性病,并能促進精神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和幸福感,促進社會和諧。
行動目標:
到2022年和2030年,城鄉居民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的人數比例分別不少于90.86%和92.17%;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每周參加體育鍛煉頻度3次及以上,每次體育鍛煉持續時間30分鐘及以上,每次體育鍛煉的運動強度達到中等及以上)人數比例達到37%及以上和40%及以上;學校體育場地設施開放率超過70%和90%;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分別達到1.9㎡及以上和2.3㎡及以上;城市慢跑步行道綠道的人均長度持續提升;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不少于1.9名和2.3名;農村行政村體育設施覆蓋率基本實現全覆蓋和覆蓋率100%。
提倡機關、企事業單位開展工間操;鼓勵個人至少有1項運動愛好或掌握1項傳統運動項目,參加至少1個健身組織,每天進行中等強度運動至少半小時;鼓勵醫療機構提供運動促進健康的指導服務,鼓勵引導社會體育指導人員在健身場所等地方為群眾提供科學健身指導服務,提高健身效果,預防運動損傷;鼓勵公共體育場地設施更多更好地提供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服務,確保符合條件的企事業單位體育場地設施全部向社會開放。
——個人:
1、了解運動對健康的益處。建議個人提高身體活動意識,培養運動習慣。了解和掌握全民健身、身體活動相關知識,將身體活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掌握運動技能,少靜多動,減少久坐,保持健康體重;科學運動避免運動風險。
2、動則有益,貴在堅持。運動前需了解患病史及家族病史,評估身體狀態,鼓勵在家庭醫生或專業人士指導下制定運動方案,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強度和運動量,減少運動風險。鼓勵每周進行3次以上、每次3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運動,或者累計150分鐘中等強度或75分鐘高強度身體活動。日常生活中要盡量多動,達到每天6000~10000步的身體活動量。吃動平衡,讓攝入的多余能量通過運動的方式消耗,達到身體各機能的平衡。一次完整的運動包括準備活動、正式運動、整理活動。一周運動健身包括有氧運動、力量練習、柔韌性練習等內容。提倡家庭配備適合家庭成員使用的小型、便攜、易操作的健身器材。
3、老年人運動有助于保持身體功能,減緩認知功能的退化。提倡老年人量力而行,選擇與自身體質和健康相適應的運動方式。在重視有氧運動的同時,重視肌肉力量練習和柔韌性鍛煉,適當進行平衡能力鍛煉,強健骨骼肌肉系統,預防跌倒。提倡老年人參加運動期間定期測量血壓和血糖,調整運動量。
4、特殊人群,如孕婦、慢性病患者、殘疾人等,建議在醫生和運動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運動。單純性肥胖患者至少要達到一般成年人的運動推薦量。控制體重每天要進行45分鐘以上的中低強度的運動。在減低體重過程中,建議強調肌肉力量鍛煉,以避免肌肉和骨骼重量的下降。提倡運動與飲食控制相結合來減低體重。
5、以體力勞動為主的人群,要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勞”,通過運動促進身體的全面發展??稍诠ぷ饕欢螘r間后換一種放松的運動方式,減輕肌肉的酸痛和僵硬,消除局部的疲勞,但運動量和強度都不宜過大。
——社會:
1、建立健全群眾身邊的健身組織,體育總會在地市、縣、鄉實現全覆蓋,單項體育協會延伸到群眾身邊,讓想健身的群眾加入到體育組織中。
2、舉辦各類全民健身賽事,實施群眾冬季運動推廣普及計劃。發展中國特色健身項目,開展民族、民俗、民間體育活動。推廣普及太極拳、健身氣功等傳統體育項目。推進全民健身進家庭。推廣普及廣播體操等工間操。推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和運動水平等級標準。
3、弘揚群眾身邊的健身文化,制作體育題材的影視、動漫作品,鼓勵開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普及體育健身文化知識,增強健身意識。
4、鼓勵將國民體質測定納入健康體檢項目。各級醫療衛生機構開展運動風險評估,提供健身方案或運動促進健康的指導服務。
——政府:
1、推進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統籌建設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一批體育公園、社區健身中心等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推進建設城市慢跑步行道綠道,努力打造百姓身邊“15分鐘健身圈”,讓想健身的群眾有適當的場所。完善財政補助、服務收費、社會參與管理運營、安全保障等措施,推行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確保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和符合開放條件的企事業單位體育場地設施全部向社會開放。鼓勵社會力量舉辦或參與管理運營體育場地設施。
2、構建科學健身體系。建立針對不同人群、不同環境、不同身體狀況的運動促進健康指導方法,推動形成“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模式。構建運動傷病預防、治療與急救體系,提高運動傷病防治能力。鼓勵引導社會體育指導人員在健身場所等地方為群眾提供科學健身指導服務,提高健身效果,預防運動損傷。
3、制定實施特殊人群的體質健康干預計劃。鼓勵和支持新建工作場所建設適當的健身活動場地。強化對高校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監測和評估干預,把高校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納入對高校的考核評價。確保高校學生體育課時,豐富高校學生體育鍛煉的形式和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