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育何以成就全面發展
FormatImgID_0 光明圖片 視覺中國【教改透視】體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事關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是他們全面發展的根基。而多年以來,
#FormatImgID_0#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教改透視】
體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事關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是他們全面發展的根基。而多年以來,中國學生的體質情況又每每牽動家長以及社會各界的關注,學校也越來越重視體育教育教學。專注于體育教育的全面育人功能,各級各類學校如何定位體育教育、如何發揮體育教育在學生全面發展過程中的作用,無疑正逐步成為學校體育教育探索實踐的新方向。
體育教育,充分體現并承載著“育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屬性。因此,學校體育要站在教育學、生命教育、素質教育的高度開展教學,樹立大體育觀,克服以往偏重技巧技能的教學思想和方法,把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作為核心,為學生今后走向社會,享受健康、充實的人生打基礎。
■以大體育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體育是教育學的重要內涵,從古至今,眾多思想家、教育家都旗幟鮮明地強調體育在育人中的功能。近代自然主義教育家盧梭主張教育要“順應自然”,培養“自然人”,而這種“自然人”的培養也是始于“健康的體魄”;高調倡導“紳士教育”的洛克更是十分重視體育,在他看來,健康的身體既是人生幸福的基礎,也是從事事業的保障。
聚焦到我國,近代蔡元培提出的“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就把包括體育鍛煉在內的軍國民教育放在了首位。拋開強身健體以抵御外來侵犯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可以說體育是人和諧發展的基礎之一,這是中外教育家充分達成共識的。正因為如此,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教育方針和培養目標中,無論是“德智體”或者是“德智體美勞”,體育始終置于其中,不可或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之“義務教育”的章節(第四章)中也特別提到了“要增強學生體質”“開展‘陽光體育’運動”,以“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
教育學意義上的體育與人的發展、人類的發展以及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緊密相關,站在教育學的立場上開展體育活動,是一個以人為核心的大體育觀。這種觀念適應21世紀人文關懷的教育潮流,是學校教育的整體目標。學校體育要有這種認識高度和責任擔當,充分發揮體育促進學生全面成長的特殊作用。
■以體育教育提升學生成長狀態
近年來,生命教育在我國學校教育中廣為提倡,不但思想品德課,各科教學根據課程內容都一定程度地滲透生命教育,形成很好的態勢。但相對而言,體育中的生命教育并未引起足夠的注意。然而,當我們回到體育的意涵——“通過身體運動來增強體質,促進身心發展”的時候就會發現,體育課程與生命教育的聯系最為直接。體育教會學生體育的知識和技能,增強體質、鍛煉意志,體育課的效果直接反映著學生的生命樣態。特別是小學生的身體機能處于生長中,又天生好動,每天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是適應小學兒童生命成長特性的關懷和必需。為此,小學體育要體察學生的天性、心境和愛好,關心學生的參與程度和興趣,讓每個學生都能親近和熱愛體育。這比起其他課程的口頭教育更能直接、有效地引導學生關愛生命。
體育中另一重要的版塊是體育道德,也就是在體育教學中滲透集體主義、遵守紀律、公平公正以及勇于拼搏和吃苦耐勞的精神,這是學校體育的重頭戲。特別是小學體育,面對茁壯成長的棵棵樹苗,體育課程要充滿陽光和力量,要將正確、積極的思想觀念和精神風貌傳遞給學生。這既是呵護學生生命,又是教書育人。
■以體育教育完善學生身心素質結構
在人的各種素質能力中,身體素質是第一位的,離開身體素質來談其他的素質是本末倒置。這不是玩文字游戲,而是針對一直以來我們對于素質教育的理解不到位,置學生的身體健康于不顧而一味地加重學生的負擔而言的。眾所周知,我國于20世紀末開始在中小學推廣素質教育,目的在于改變以往中小學偏重成績而忽視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狀況。然而,在這一過程當中,學生不但沒有減負,反而學得更累了。這種現象警示我們應該重新審視素質的含義,重新理解素質教育的意義。
所謂素質是指人先天的生理和心理品質,素質教育就是要發展人的這種基本品質。中共中央、國務院于1999年頒發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鮮明地將體育置于素質教育的重要位置。因此我們首先要明確的是,以身體和健康為代價而進行的所謂“素質教育”恰恰是素質教育的悖論。
近來有學校從“身體回歸”的角度反思教育,提出通過模仿、儀式等方式開展教育活動,也就是用身體說話、用身體來認知世界,這毫無疑問對于中小學生的學習極為適合。“身體回歸”的教育實踐直接指向對填鴨、灌輸式教育的反對,它警示我們:身體是學生認知和成長的增長點。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開展素質教育離不開體育,學校體育要為完善學生的身心素質結構而發揮作用。
■當代學校體育教育的實踐方向
我國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規定“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學生將:⑴增強體能,掌握和應用基本的體育與健康的知識和運動技能;⑵培養運動的興趣和愛好,形成堅持鍛煉的習慣;⑶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表現出人際交往的能力與合作精神;⑷提高對個人健康和群體健康的責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⑸發揚體育精神,形成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從以上內容中可以歸納當代學校體育的新的實踐途徑。
第一,突出“健康第一”。體育課標以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2007)中均提到要確保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它直指近年來我國中小學教育追求成績、忽視學生體質的現象,強調體育應以其特殊的課程形式適應青少年兒童生命成長的特性和需要。
另外,現代意義的健康不是以往不生病、不受傷的水平,它包含生理、心理、保健、環境、營養等多學科的知識。學校體育要指導學生樹立健康意識,掌握科學的健身方法。這是當代健康的意義。
第二,養成良好“心理品質”。將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保證學生良好精神面這一心理、心靈的教育放在體育課程當中,突顯了體育的重要性。如前所述,體育活動原本包括意志、情感的教育和鍛煉。當今,獨生子女大都不能吃苦、經受不住挫折,更有“男生女生化問題”的出現。在這種情況下,體育教育所強調的“心理品質”,通過運動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良好的習慣以及堅強的性格是非常必要且效果明顯的。
第三,樹立“終身體育”觀念。雖然課標中沒有“終身體育”的表述,但其內容基本表達了終身體育的思想。從小養成親近體育、熱愛體育的態度,同時掌握鍛煉身體的方法,最終加深對健康的體魄及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認識,這不僅對于個人一生的發展,對于社會乃至國力的發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第四,形成“樂觀的生活態度”。課標第五項的內容將體育的意義提升到了另一個高度。換句話說,學生學習體育的知識和技能,養成樂于運動、享受運動的習慣,最終是要以健康向上的態度面對生活,走向社會,用學到的知識和才能為社會作貢獻,享受人生。
總之,體育是教育手段,也是教育內容,更是教育本身。通過體育促進學生健康、成人是學校體育的根本。近年來,我國在學生評價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觀,例如在評比各級三好生時提高了體育的分值;2011年中考將體育分數加到了總分當中,凸現了體育分的價值;北京市教委建議各區縣中小學大課間由20分鐘延長到25分鐘、今后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將列入檔案……這些都是非常好的導向,長此以往,親近體育、重視體育的風氣就會逐漸形成,學校體育也會回到教育本位,最大限度地體現其育人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