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20年!中山大學生物博物館入選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公布2021-2025年第一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名單,中山大學生物博物館入選。據了解,該館已連續近20年被評為全國科普教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公布2021-2025年第一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名單,中山大學生物博物館入選。據了解,該館已連續近20年被評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目前,中山大學形成了國家、省、市三級科普基地體系。
中山大學生物博物館負責人介紹,該館是中國首家純高校屬性的國家二級博物館,由動物、昆蟲、植物和化石標本館組成,歷史傳承悠久,館藏門類齊全。館藏約120萬號,最早的標本采集于1808年。“我們還是國家植物標本資源庫和國家動物標本資源庫的分庫,具有鮮明的華南地區動植物區系特色。”
走進中山大學生物博物館,深厚的歷史文化氣息撲面而來。植物標本館始建于1916年,擁有面積約8000平方米的活體竹種標本園;動物標本館建于20世紀20年代,有很多珍稀館藏;昆蟲標本館的前身是在亞洲享有盛譽的原嶺南大學自然博物采集所昆蟲標本館,在蒲蟄龍院士的帶領下,館藏大量擴充。許多中國近現代動植物學的知名學者都曾在中山大學生物博物館工作或科研,為中國動植物學科做了大量奠基性的工作。
中山大學生物博物館積極履行科普基地職責,承擔科普公共服務功能。“2000年,我們正式對公眾開放,由老師和學生志愿者專業導覽講解。博物館還舉辦短期課程、暑期學校、專題研討會等,服務公眾。”負責人介紹,“受影響,這兩年參觀人次減少,但我們將繼續通過多種方式做好科普服務,尤其是積極對接學校課后服務需要,助推‘雙減’工作,利用館藏資源,做好科學知識教育、生態環境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弘揚科學家精神。”
除了生物博物館獲評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外,中山大學還依托中山醫學院、超算中心、附屬口腔醫院、眼科中心、天琴中心、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等6個校內二級單位,建設了“2022-2026年度廣東省科普教育基地”。加上廣州超級計算科普基地、中山大學眼科中心科普基地、中山大學醫學標本館、生物博物館等4個廣州市級科普基地,中山大學形成了國家、省、市三級科普基地體系。
“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中山大學作為‘雙一流’建設的高等學府,兩手都要抓。”中山大學科學研究院院長程曉教授表示,“我們將繼續充分發掘學校科研、教學等優勢資源,大力提升科普公共服務能力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