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印發《新農科人才培養引導性專業指南》
為引導涉農高校加快布局建設一批具有適應性、引領性的新農科專業,加快培養急需緊缺農林人才,提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為引導涉農高校加快布局建設一批具有適應性、引領性的新農科專業,加快培養急需緊缺農林人才,提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教育部日前印發《新農科人才培養引導性專業指南》,面向糧食安全、生態文明、智慧農業、營養與健康、鄉村發展五大領域,設置生物育種科學等12個新農科人才培養引導性專業。
在糧食安全領域,設置生物育種科學、生物育種技術、土地科學與技術專業;在生態文明領域,設置生物質科學與工程、生態修復學、國家公園建設與管理專業;在智慧農業領域,設置智慧農業、農業智能裝備工程專業;在營養與健康領域,設置食品營養與健康、獸醫公共衛生專業;在鄉村發展領域,設置鄉村治理、全球農業發展治理專業。
大中城市聯合招聘高校畢業生秋季專場
首期推62場活動
9-11月,大中城市聯合招聘高校畢業生秋季專場首期推出62場特色服務活動,包括電力新能源、長三角地區、京津冀地區等24場不同行業、區域、人群線上專場招聘會,高校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可通過中國國家人才網大中城市聯合招聘活動主會場頁面,高校畢業生還可在微信小程序中搜索“全國高校畢業生精準招聘”平臺登錄求職。
以體樹人 教育共富
助力山區26縣青少年籃球發展公益活動在杭啟動
9月21日,以體樹人·教育共富——浙江省助力山區26縣青少年籃球發展公益活動在杭州啟動?;顒佑烧憬』@球協會、蔡崇信公益基金會主辦,并得到了浙江省體育局的大力支持?;顒訉⑼ㄟ^場地捐建、專業教練支教、師資專業能力培訓、賽事組織等重點幫扶省內山區26縣52所學校打造籃球運動品牌,營造良好的籃球運動氛圍。
教育共富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組成部分。山區26縣的體育教育相對薄弱,針對孩子們喜歡運動、喜歡籃球但缺少專業師資的現狀,希望通過這項公益活動助力山區26縣實現體育及精神共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近年來,產教融合多次被推上政策舞臺中央。產教融合作為一種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充分對接產業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彌合教育與產業之間的鴻溝。
以產業需求為導向
今年8月份,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深圳市教育局聯合發布了《關于開展第二批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培育試點的通知》。根據《通知》,深圳將重點建設培育主動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優質企業,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高端裝備制造等重點產業企業,以及物流、家政、養老等現代服務領域的龍頭企業成為市級產教融合型企業。
記者梳理發現,相較2020年第一批產教融合型企業的申報通知,此次《通知》著重增加了“人工智能”作為重點產業領域,回應了深圳科研與產業鏈對人工智能領域人才的迫切需求。在這方面,騰訊作為第一批市級產教融合型企業之一,早在2018年底即聯合深圳大學打造了“深圳大學騰訊云人工智能學院”,并于次年5月正式開設特色本科班“深大騰班”。
今年6月,深大騰班首屆(2018級)學生迎來畢業季。校方公布數據顯示,超過90%的騰班學生在畢業半年前已確定去向,其中約50%的學生順利入職騰訊、字節跳動等知名企業,40%選擇到海內外高校繼續深造。
在職業教育領域,產教融合型企業同樣發揮了關鍵作用。近年來,深圳各職業院校與華為、平安科技、阿里巴巴等世界500強或行業龍頭企業緊密合作,建設一批特色產業學院,實施“六個共同”,即共同建設高水平專業、共同開發課程標準、共同打造師資團隊、共同設立研發中心、共同開發高端認證證書、共同“走出去”。去年7月,“六個共同”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模式成為國家發改委發文推廣的深圳經濟特區創新經驗做法之一。
提高企業辦學積極性
近日,人社部發布了2022年第二季度全國招聘大于求職的“最缺工”100個職業排行。數據顯示,制造業缺工狀況持續,制造業從業人員向服務行業轉移現象越來越明顯。據人社部預計,到2025年,中國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需求缺口將近3000萬人。
在與相關制造業專業開展產教融合工作、共同培育技能人才的過程中,有企業向記者反映,投入的成本與收益不相匹配的問題較為突出。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同樣表示,“從現實看,企業缺乏深度參與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積極性,原因在于這需要耗費人力物力,但對企業的直接貢獻不大。”
從辦學成本端考慮,熊丙奇說,鼓勵企業開展產教融合工作的前提是解決行業企業辦學存在的投入與產出不相匹配的問題,給予相關企業稅收優惠與一定的財政支持。對此,新修訂并于今年5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提出,對符合條件認定為產教融合型企業的,應按規定給予金融、財政、土地等支持,落實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減免及其他稅費優惠。
融合路上仍有痛點
隨著職業教育辦學路子的拓寬,多地加快產教融合實踐,破解合而不融、紙面協同等問題。然而在采訪過程中,不少業內專家指出,當前融合之路上仍有不少痛點。
首先,職業院校容易“剃頭挑子一頭熱”,校企協作深度有待提升。部分企業與院校合作仍然只停留在勞務用工的“表層”,難以真正發揮協同力量。
其次,校企之間“信息流”不暢,亟待搭建信息對接集成平臺。企業往往需要多方向的人才和技術,單獨一家職業院校吸引力不夠強,天津海河教育園區通過改革持續強化產業引育、搭建溝通對接平臺,讓校企雙方都更加省心,不失為筑巢引鳳的有效舉措。
再次,地方產業結構存在差異,職業教育發展特色不夠明確。對于職業院校而言,特色發展、錯位發展很重要,但記者發現,目前各地有很多職業院校還未明確自身的優勢培養方向,盲目追求培養學科的“大而全”,長此以往反而不容易做精、做強。
多位專家建議,想要破除“壁壘”,未來還需進一步提升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全面營造職業教育創新創業“新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