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望遠鏡 你能看到多少顆星
大犬座的天狼星是全天最亮的恒星,視星等為-1 45等在天氣晴朗的夜晚,可以到郊外去賞星。當漫天星斗在天空閃耀時,你是否想過,僅憑肉眼,
大犬座的天狼星是全天最亮的恒星,視星等為-1.45等
在天氣晴朗的夜晚,可以到郊外去賞星。當漫天星斗在天空閃耀時,你是否想過,僅憑肉眼,不用望遠鏡,到底能看到多少顆星?
其實,天黑后星星們并非同一時間集體亮相夜空。天色變暗后,幾顆亮星會先出來。隨著天色越來越暗,更多的星星出現(xiàn)了。當天全黑下來,才是滿天繁星。星星們逐次出現(xiàn),好像是在賽跑,亮星跑得快,先出現(xiàn);暗星跑得慢,要晚些露面。
賽跑時,我們把跑在最前面的人叫做第1名,第2個叫做第2名,第3個叫做第3名。一般來說,名次越大,跑得越慢,越在后面;名次越小,跑得越快,越在前面。
大約在公元前129年,古希臘天文學(xué)家伊巴谷按照晚上星星們出現(xiàn)的次序給星星分了等。把最先出現(xiàn)的很亮的星,叫做1等星,而后出現(xiàn)的,是2等星,接下來是3等星、4等星、5等星,最后是肉眼能看到的最暗的星,為6等星。這種根據(jù)星星相對亮度不同,給星星分的等級,叫做星等。星等是表示天體相對亮度的數(shù)值,代表符號為m,因為星等的英文為magnitude,m是magnitude的第一個字母。
大約到了公元后140年,古希臘天文學(xué)家托勒密把伊巴谷的星等概念編入了自己的書《天文學(xué)大成》中。把星星按照亮度分成6個等級的局面一直持續(xù)了1400多年。
時間到了1609年,意大利天文學(xué)家伽利略第一次用望遠鏡觀察星空,發(fā)現(xiàn)了一些比6等星還暗弱的星,他很驚奇,在書中寫道:“利用望遠鏡,你能夠看到一些比6等星還暗的星,它們逃離了人們的目光,真是令人難以置信!……把它們劃分為7等星比較合適。”于是,天文學(xué)名詞中,又出現(xiàn)了新詞:7等星。
此后,隨著望遠鏡口徑越來越大,能看到的暗弱天體越來越多,星等數(shù)也越來越大。但星等的數(shù)值都是估計的。
到了18世紀初,英國天文學(xué)家威廉·赫歇爾用兩臺望遠鏡比較兩顆星的亮度。他用一臺望遠鏡指向亮星,另一臺指向暗星。指向亮星的望遠鏡鏡筒被遮擋了一部分,使得在望遠鏡中亮星和暗星看起來一樣亮。結(jié)果,指向亮星的望遠鏡的鏡筒被遮住了90%,只剩下10%,說明這顆亮星比那顆暗星亮10倍。
用這種辦法,赫歇爾有了兩個發(fā)現(xiàn):1等星比6等星亮100倍;1等星比2等星亮的倍數(shù),與2等星比3等星亮的倍數(shù),以及3等星比4等星亮的倍數(shù)相等。也就是說,相鄰星等間的亮度差相同。
此后,天文學(xué)家就知道怎樣準確地測定星等了。根據(jù)亮度,天文學(xué)家推算出有些天體的星等應(yīng)該是負數(shù),比如太陽、月球、金星以及天狼星。
現(xiàn)在,天體的星等值都十分準確。視力好的人,在天氣特別晴朗、星空十分黑暗時,能看到6.5等星。
美國耶魯大學(xué)的女天文學(xué)家多麗特·霍夫萊特根據(jù)前人的工作,把能看到的6.5等及6.5等以上的星編成了《耶魯亮星星表》,一共9096顆。
我們站在大地上,只能看一半的星空,另一半在地平線以下。所以,如果視力很好,夜空晴朗又黑暗,那么單憑肉眼,在同一時間,能看到4548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