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政策研究要有戰略定力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如何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怎樣強化戰略科技力量?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拓展實施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如何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怎樣強化戰略科技力量?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要學懂、弄通、做實,對科技創新而言,首要的是加強科技政策研究,提高科技政策研究的戰略定力。
政策研究是政策制定的基礎,科技政策研究也不例外。提及科技政策研究,有一種言必稱“希臘”的現象,即用國外的局部經驗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十九大做出了建設科技強國的戰略部署,這充分顯示了黨中央的戰略定力。對我國科技政策研究者來說,應博采眾長,擴大研究的戰略共識、增強研究的戰略定力,有力支撐科技強國建設。
沒有“四個自信”就談不上科技政策研究的戰略定力。科技政策研究者需要借鑒國外前沿成果、成熟經驗,但要從中國國情出發,不能單純地照抄、照搬。事實上,科技政策研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尊重規律、尊重實際,增強創新自信和文化自信。因此,深化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科學技術發展規律的認識,深化對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創新強國的規律性認識,深化對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和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的規律性認識,是科技政策研究不能回避的基本功課。
科技政策研究的戰略能力要立足于特定的戰略視野。對中國而言,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已經確立,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到那時,勞動生產率、社會生產力進步將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機構、研究型大學和創新型企業得以建立,創新的法律制度環境、市場環境和文化環境更為優良……這就要求我國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必須具備自我突破的能力。可以說,科技政策研究者圍繞科技強國目標,在科技創新政策、科研組織模式、人才激勵機制、資源配置方式等方面的前瞻性研究、創造性探索,是完成科研“領跑”使命的重要保障。
持續發力,才能持續有力。提高科技政策研究的戰略定力,不能講求一時,而要在持續發展中出實招、見實效。近年來,我國科研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穩定上升,2016年的投入強度達到2.11%,比上年提高0.05個百分點,其中基礎研究占比達到5.2%,為近10年來的最高水平。對比美國發布的2018財年預算,對原有科技投入結構做出較大調整,取消《清潔能源計劃》《全球氣候變化計劃》等多項科技計劃,并從能源、衛生、教育等領域的研究投資中轉移出523億美元用于國防領域發展。不難發現,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注重政策的可持續性,只有久久為功、瞄準目標,不受外界干擾、不為他人所動,提高科技政策的連續性、精準性、協同性,才能保障創新目標的實現。
作為政策研究者,不僅要知道現在“在哪兒”,還要知道“從哪兒來”“到哪兒去”。科技政策研究者不能只做政策的“設計師”,更要把握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的演變歷程和發展脈絡。只有理性分析科技體制改革的深層邏輯和政策原理,在吸納借鑒中揚棄,在比較分析中鑒別,才能真正拿出切合實際的政策方案,為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建設貢獻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