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沿岸三地十小時內接連地震、火山噴發
太平洋這兩天不太平,不到10小時,沿岸三個國家在23日接連發生地震、火山噴發活動。北京時間(下同)23日17時31分,在太平洋北角,美國阿拉斯
太平洋這兩天不太平,不到10小時,沿岸三個國家在23日接連發生地震、火山噴發活動。
北京時間(下同)23日17時31分,在太平洋北角,美國阿拉斯加州科迪亞克東南約280公里處海域發生7.9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
阿拉斯加地震發生前三小時,在太平洋西南部,印尼萬丹省南部海域發生6.4級地震,震中距離首都雅加達西南約140公里。
23日上午,在太平洋的西北角,日本群馬縣的活火山草津白根山發生噴發,附近的草津國際滑雪場發生雪崩。
三地接連發生地震、火山噴發活動,他們之間是否有關聯?
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研究員劉保華24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阿拉斯加、印尼、日本都處于大洋板塊俯沖帶上,屬地震活動頻發地區。阿拉斯加有過三次8級以上地震,7級以上地震頻發,而日本、印尼也屬火山和地震活動的高發地區。
“雖然美國阿拉斯加、日本處于太平洋板塊,印尼屬于印度洋板塊,但不到24小時三地接連發生地震、火山噴發活動,個人覺得,不能說一點聯系都沒有。”但劉保華坦言,依據目前的科技手段,還找不到他們之間有聯系或者沒有聯系的確鑿證據。
劉保華解釋,對陸地上的地震,人們可以通過建立密集的地震臺站等方式,監測地震信號,但目前對海底地震的監測手段還極其有限,海底地震監測臺站密度、精度相對低,數據也不能實時傳輸。這也是目前國際同行遇到的共同難題。
“目前我國正在研發實時傳輸海底地震儀系統。”劉保華透露。
作為一種災難性的海浪,海嘯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內、震級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
記者注意到,負責地震和海嘯災害預警的美國地質勘探局、美國大氣與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在發出海嘯警報后卻很快將警報解除。
國家海洋局海洋減災中心副研究員張堯解釋,由于此次海嘯與海底斷層滑動有關且方向不與岸線平行,海水水體垂向起伏較小,因此觀測到的海嘯近岸波高僅為0.2米。
海底地震主要分布在活動大陸邊緣和大洋中脊,環太平洋地震帶釋放的地震能量約占全球總量的80%。
張堯同時認為,10小時內環太平洋發生的這三起事件表明,該板塊現階段可能處于地質活躍時期,未來有可能會繼續發生地質活動直至板塊應力和能量的不平衡得到階段性釋放,可能引起海嘯等次生災害。
“我國東南沿海大陸架延伸范圍較廣,是海嘯等海洋災害的天然屏障。”但張堯說,我國南海區域海底板塊拼接復雜,再加上油氣勘探活動頻繁,容易發生海底地震、火山、陸架滑坡等地質活動,進而引起區域性海嘯,可能會直接威脅我國華南沿海地區。“我們將會同地震部門密切關注海嘯風險,加強警惕,時刻做好防災減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