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摩爾定律 機器人可能只需要6—8年就能夠達到人類的關節數量
從任職美國貝爾實驗室,到擔任中國移動研究院院長,再到后來創辦達闥機器人公司、研發云端智能機器人,無論如何跨界,移動通信始終是黃曉慶
從任職美國貝爾實驗室,到擔任中國移動研究院院長,再到后來創辦達闥機器人公司、研發云端智能機器人,無論如何“跨界”,移動通信始終是黃曉慶繞不開的“老本行”。對即將召開的2022世界5G大會,以及當下如火如荼的5G產業發展,黃曉慶有自己獨到的看法。
沒有哪一代通信網絡不成功
我國5G商用已3年,但這樣的調侃并未消散:“名字是單數的通信網絡似乎都不太成功,如3G和5G。”
“當年設計3G標準時,工程師們認為人類對通信數據的需求只有2M,事實證明不是這樣,所以3G很快被4G代替。”黃曉慶說,“我國3G商用較晚,應用時間不長,因此給大眾留下了‘不成功’的印象。”
“沒有哪一代通信網絡是‘不成功’的,他們都為下一代積累了技術和經驗。”黃曉慶強調,3G雖應用時間短,但其所完成的技術積累對通信產業發展至關重要。
盡管5G各項性能均顯著優于4G,但黃曉慶并不否認,目前大眾對5G的感知不強,主要原因在于,對廣大消費者而言,5G尚未出現“殺手級”應用。
黃曉慶說:“如果只用5G來刷一刷短視頻,這個速度變化對消費者來說確實不夠明顯。”
2022世界5G大會即將召開,作為本屆世界5G大會智能機器人技術與產業創新發展論壇主席,黃曉慶希望在這個論壇上,全球權威專家不僅“討論自己的事兒”,也能讓公眾看到人工智能、5G、機器人對人類未來的影響,讓相關政府部門更深入了解行業未來發展方向,為政策制定提供有效支撐。
5G“殺手級”應用浮現
誰最有可能成為5G時代的“殺手級”應用?
黃曉慶瞄準了智能機器人:“人工智能實體化的結果就是機器人,并且是云端智能機器人。”
在黃曉慶看來,5G時代的機器人將更接近“阿凡達”的形態,即機器人大腦位于遙遠的云端,只有身體在現場為人類提供服務,機器人的智能水平將不再受身體硬件條件所限。
黃曉慶將5G比作機器人的“神經網絡”,就像人類依靠神經網絡在大腦和軀體間傳遞信號,機器人依靠5G來保證身體與云端大腦間高效的數據傳輸。
黃曉慶說:“人類的眼睛到大腦間的視覺信號延遲只有30毫秒,5G的延遲只有5—10毫秒,要做一個真正像人類一樣的機器人,必須依靠5G。”
黃曉慶強調,5G的低時延特性保證云端大腦與機器人高效溝通的同時,也確保了人類可以遠程實時操控機器人,避免機器人失去控制的情況發生。
黃曉慶對智能機器人未來的發展有著清晰的構想,隨著5G的進一步普及和成本的降低,2025年左右,智能機器人將在養老院、工廠、醫院等場所代替人類從事部分枯燥、高危的工作;2035年左右,智能機器人有望走入千家萬戶。
黃曉慶指出,本次大會在哈爾濱舉辦,這里是黑龍江省的優質人才庫,是中國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大本營,我們期待黑龍江在高科技領域的崛起,希望智能機器人產業能在這個過程中成為關鍵力量。
達闥機器人公司當前的目標是做出一個真正的雙手雙足人形機器人,黃曉慶說:“人體關節有300多個,目前我們產品的關節數量是34個,如果按照摩爾定律,可能只需要6—8年就能夠達到人類的關節數量。”
6G應聚焦解決兩個重要問題
黃曉慶對6G有自己的思考:“5G在無線電技術上已經做得非常好了,以至于大家不知道6G該往哪發展。有人提出6G應該重點研究太赫茲,但我認為,6G的發展應該聚焦于解決兩個重要問題,天地通信一體化和頻率動態部署。”
黃曉慶表示,天地通信一體化即移動通信與衛星通信,尤其是低軌衛星通信,共用一個標準,SpaceX(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公司的“星鏈”已證明了低成本低軌衛星通信的可行性,“衛星時代”勢必要來臨,6G應重點解決好天地通信一體化問題。
隨著5G的快速發展,移動通信頻率短缺的問題,屢屢被提及。對此,黃曉慶提出了頻率動態部署這個有些大膽的想法。他將電信運營商比作地產商,頻率資源則是土地。他表示,運營商在“土地”上蓋起“房子”后,卻很少有時間入住,大部分時間處于閑置狀態。
“有研究表明,在450MHz(兆赫)到3.5Ghz(吉赫)差不多3個GHz的頻率里,可能有高達一個GHz的頻率,總計使用率低于1%。”黃曉慶建議,通過設立相應標準和創新管理機制,對未有效利用的頻段實現頻率的動態分配。
黃曉慶說:“某一頻段閑置的時候可以拿出來分配使用,所有者需要用了再關掉外部的權限。這其中不存在技術難題,主要是如何設立有效的分配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