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初印象丨35年前的那一朵朵芳華你還記得嗎?
編者按:春晚是一個節目,是一道守歲硬菜,是除夕夜最溫暖的陪伴,也是億萬人約定的新民俗。35年春晚,串起幾代人對光陰的回憶,也讓地理上
編者按:
春晚是一個節目,是一道守歲硬菜,是除夕夜最溫暖的陪伴,也是億萬人約定的新民俗。35年春晚,串起幾代人對光陰的回憶,也讓地理上的天涯縮短成咫尺。今日起,《我的春晚我的年》將從1983年第一期春晚開始回顧,用影像喚醒記憶,留住記憶。
1983年,卡片機的照片很好看,Beyond剛剛成立,劉曉慶主演的電影《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先后上映,斯琴高娃憑借《駱駝祥子》獲獎無數……1983年2月12日,中央電視臺首屆現場直播形式的春節聯歡晚會成功舉辦。
那是一個遙遠而陌生的年代,卻是如今我們熟悉的藝術家們的青春芳華時,世人常嘆留不住歲月,回首才發現,歲月已經悄然留住這一張張笑臉。
1983年的春晚還沒有專業的主持人,趙忠祥老師當時只是簡短的報個幕。王景愚、劉曉慶、姜昆、馬季組成了最早的一屆春晚“主持天團”。春晚還為他們量身定做了“形象動畫”,姜昆化作瘦高的玉米燈籠,而馬季竟然被畫成了小豬燈籠,這段動畫雖然如今看起來回憶感滿滿,卻還是憨態十足、喜氣洋洋。
雖然都不是專業播音員出身,但這幾位身負多合一功能的主持人卻成就了那一年春晚的諸多亮點。據統計,劉曉慶在1983年春晚中,平均語速達每分360字,是數十年來春晚舞臺上平均語速最快的主持人。(研究結果來自朱瑩堃論文《央視春晚33年主持人語速流變》)
但在報謎語時,劉曉慶卻字正腔圓、語速極慢地把每個謎語重復了三遍,就為了確保觀眾能有時間拿筆記下,這種反差萌背后是春晚的細心。
當然,劉曉慶除了是主持擔當,還在舞臺上一展歌喉。去年年末,一部叫《芳華》的電影用了《絨花》當主題曲,穿透人心的歌聲娓娓道來,一唱便是一段銀幕青春。
其實早在幾十年前,這首歌就已經震撼過萬千觀眾的心,作為電影《小花》的主題曲,《絨花》早已唱紅大江南北,1983年春晚,劉曉慶作為《小花》的主演,在春晚舞臺上唱起“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電影中片段似乎在一幀幀閃過,那個戰火紛飛,革命兒女為理想而戰的年代令觀眾淚目。
劉曉慶演唱時的那件粉紅色的外套,連同主持時的紅色襯衫,在春晚結束后都成了那一年的流行風向標,“曉慶衫”風靡全國,如果那個年代有電商和自媒體,劉曉慶絕對是最早的帶貨女王啊!
除了劉曉慶,那一年在春晚亮相的女演員還有一位,那就是如今大家都很熟悉的演藝界“大姐”——斯琴高娃,那時的她還不是《無字碑歌》里睥睨天下的一代女皇武則天,也不是《大宅門》里果敢決斷的大當家白文氏,1983年,33歲的斯琴高娃剛演完《駱駝祥子》,潑辣大膽的虎妞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新生代演技小花。
而最令人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斯琴高娃的反差萌,在姜昆向大家介紹自己的時候,斯琴高娃露出了小女孩的羞澀情態,雙手不自覺地交叉在身前,低頭淺笑外加吐舌頭,和現在不怒自威的樣子很難劃等號呀!
許多年輕人看著她的戲長大,可曾見過斯琴高娃跳舞?草原的兒女都能歌善舞,曾在內蒙古歌舞團擔任過舞蹈演員的斯琴高娃同樣舞技精湛,在1983年春晚上,她給胡松華的一首《草原民歌》伴舞,剛站上舞臺時還有些手足無措,與胡松華互動時秒變小迷妹,然而音樂響起時,斯琴高娃一起范,就能夠聚焦所有的目光,身姿曼妙、靈動優美,如一只鴻雁,翩然高飛,在胡松華高亢嘹亮的歌聲中,一幅草原的圖景徐徐展開,小小的舞臺在她的腳下仿佛生出碧草如茵,這段珍貴的合作成了一段佳話。
隨后,斯琴高娃換上一身紅衣,扮成虎妞,切換成霸氣女主模式,出場就自動帶入角色,叉腰喊話姜昆,潑辣又一副男兒模樣的虎妞立馬就立住了,真是一部行走的《演員的自我修養》。
和嚴順開合作《逛廠甸》,斯琴高娃走到觀眾席中,掂氣球、蹭小吃、和觀眾談天說地,把春晚現場玩成了廟會。
如果說起現在風頭正勁的游戲,那肯定是“吃雞”無疑。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1983年的春晚上,就已經出現“大吉大利,晚上吃雞”的鼻祖了。
這段表演開始前的串場也很有新意,王景愚作為著名的喜劇表演藝術家,本要為觀眾獻上精彩的小品《吃雞》,誰料上場前,自己的道具雞卻不翼而飛。大家一找,卻發現姜昆在臺側吃雞吃得美滋滋。
道具雞就這樣被人吃了?!王景愚“又氣又急”,喊停節目,叫來馬季做主。馬季原來義正言辭地訓姜昆貪吃,卻被姜昆猛地塞了一口雞肉在嘴里。
嘗到雞肉的美味,馬季的風向立即轉變,開始“兇”起王景愚來:“你這人也是,沒這雞就不能表演了嗎?無實物表演不會嗎?”
看似混亂,實則有序。姜昆和馬季這段精彩的串場也成為了那年觀眾們難以忘記的笑點。串場已然這樣有趣,節目本身更是精彩到讓人挪不開眼。
雞肉怎么咬都咬不爛;大費周章,好不容易把這雞肉搞定吃進去了,又怎么也咽不下去;雞肉卡在喉嚨里,咽不下去,吐不出來,王景愚只好再求助姜昆……無實物也能靠演技hold住全場,一代大師的炸裂演技就問你服不服!
1983年首屆春晚直播后,從此“春節聯歡晚會”便成為春節除夕夜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大餐”。不僅造就了無數人的大紅大紫,也是當年歌曲宣傳的最高能渠道,讓許多鐫刻時代印記的流行音樂,都成為永恒的經典。
在1983年春晚演員當中,最值得一提的歌手應該就是李谷一了,1983年她成為第一位登上春晚的歌手,整場晚會中她一共演唱了9首歌曲,是當之無愧的首位春晚“麥霸”,這個記錄甚至到今天都沒有被打破。
除夕當晚,為了一睹李谷一live版《鄉戀》的風采,電視臺觀眾熱線一度被打爆,觀眾如火的熱情就連李谷一本人都感到不可思議。其實早在1979年,《鄉戀》便因中央電視臺制作的長江系列片《三峽傳說》而流行開來,可以說是流行歌曲“開山之作”了,運用了架子鼓、電吉他等西方樂器,歌曲旋律十分優美動聽,除此之外,李谷一還破天荒地采用了輕聲和氣聲唱法,這對中國流行音樂發展來說是舉足輕重的。
晚會中,水嫩青澀的李谷一身著一襲深色長裙,妝容淡雅、發飾簡單,露出標準的微笑,優雅大方。她隨著音樂的律動,時而頷首高歌,時而低眉吟唱,幾句婉轉的歌詞便將你引入她的音樂世界。
回看35年前的那屆春晚,其實有那么多的“不完美”,稍顯局促的600平方米的演播室、60多位演職人員、200名現場觀眾,場地有限、設備陳舊、光線不佳,好多細節都還顯得有些“粗糙”。然而這份情真意切,卻顯得格外動人。場地小,就做成“茶話會”的形式,演員和觀眾和樂如一家;甚至那一年零點到來時,馬季和姜昆的一段相聲剛說一半,就被報時的鐘聲打斷了,零點報時之后也沒能給續上,這段表演也成為了首次春晚直播的一個“意外小插曲”。
演職人員不夠,每人多挑點活唄,馬季姜昆連說三個相聲,李谷一連唱七首歌,那時候沒有服裝采購費,所有人都穿著自己平常的衣服直接上臺,就連“帶貨女王”劉曉慶的紅襯衫,都是自己的私服。
晚會結束時,主持人還貼心地為后臺工作人員送去餃子和面條,歡樂祥和地慶祝著這屆春晚落幕。
在春晚陪伴我們走到第35年的時候,穿過時間回頭看,這屆春晚就如同一場簡單的聚會,老友相聚、高朋滿座、共賀新春。那些如今逐漸老去或已經告別我們的大師,在他們最好的年華里,為觀眾獻上了這樣一臺晚會,時光回溯35年,那時的他們正青春,在春晚綻放芳華,真愿這些音容笑貌能抵過時間流逝,永遠鐫刻在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