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關注:中信證券:資金有望重新增配港股市場 建議關注兩條主線
南北向資金階段性走勢背離多發生在港股市場持續下跌時期,南向持續流入往往受宏觀因素影響更強。
中信證券發布研究報告稱,2月以來,外部摩擦、海外貨幣緊縮及海外銀行體系風險擔憂是壓制港股表現的主因,部分風險已提前被price in。而往后看,結合國內基本面復蘇趨勢、外圍風險爆發時點為時尚早、美聯儲加息周期即將結束以及MSCI季度調倉時點臨近等因素,資金有望重新增配港股市場。建議關注兩條主線:1)成長板塊中的硬科技及醫藥,包括半導體、技術硬件及創新藥;2)“中特估”主題下的相關板塊,如電信、建筑、金屬等。
(相關資料圖)
▍中信證券主要觀點如下:
南北向資金階段性走勢背離多發生在港股市場持續下跌時期,南向持續流入往往受宏觀因素影響更強。
繼《港股流動性專題系列之一—外資增配、南向流出階段的投資者行為》(2023-2-19)后,該行復盤了歷史上南向持續流入而北向及港股外資持續流出的階段,共有六個時期。
在此期間,港股市場亦處于各因素均顯著承壓、市場持續下跌的階段。但對比來看,當南向階段性流入時,往往多處于宏觀因素影響更強的時期,如外圍貨幣緊縮風險、疫情爆發時期及中美關系風險等。而外資階段性流入時,往往受行業因素影響較多,如國內產業監管趨嚴時期。
南向階段性流入且外資流出時期,南向資金增配成長及大金融板塊,而外資普遍流出。
具體來看南向流入而外資流出時期的港股投資者行為,南向資金在此期間對成長板塊配置偏好極強,尤其如信息技術行業中的互聯網、游戲;醫藥中的創新藥、中藥;可選消費中的零售業等。另外,金融板塊亦獲南向資金青睞,但近年來成長性更強的多元金融逐漸相對銀行更加受到南向資金的增配。
而外資則在各個板塊呈普遍流出趨勢。綜合來看南北向資金背離時期的資金流行為,無論南向階段性流入或流出,均顯示出一定的調倉行為及資金輪動效應;而外資則始終對防御性及順周期板塊配置偏好較弱,流入時期僅偏向配置成長板塊及大金融(主要是多元金融)。
南向流入且南北向資金背離時期,南向資金或為真正的“聰明錢”。
歷史上南向持續流入而外資流出時期結束后,港股市場往往會迎來階段性的上漲。平均來看,六個資金背離時期后的階段性上漲平均持續約為57天,恒生綜指的平均漲幅約為15.5%。
分行業來看,在后續的上漲行情中,成長板塊平均漲幅較高,信息技術、可選消費、醫療保健漲幅分別達到29.5%/ 19.8%/18.5%;而大金融板塊亦有相對靠前的漲幅。考慮前期南向資金更傾向于抄底成長及大金融板塊,因此在這個時期,南向或為真正的“聰明錢”。
配置建議:關注成長板塊中的創新藥、半導體及中特估相關板塊。
2月中上旬以來,觀察到南向及港股外資走勢再度背離,且近期北向資金也再次呈現流出趨勢。剔除3月上旬港股指數調倉影響,南向資金近期持續增配成長性較強的科技(半導體、技術硬件)、醫藥(制藥),以及中特估特征明顯的電信、建筑、金屬及機械等板塊。2月以來,外部摩擦、海外貨幣緊縮及海外銀行體系風險擔憂是壓制港股表現的主因,部分風險已提前被price in。
而往后看,結合國內基本面復蘇趨勢、外圍風險爆發時點為時尚早、美聯儲加息周期即將結束以及MSCI季度調倉時點臨近等因素,資金有望重新增配港股市場。
建議關注兩條主線:1)成長板塊中的硬科技及醫藥,包括半導體、技術硬件及創新藥;2)“中特估”主題下的相關板塊,如電信、建筑、金屬等。
風險因素:
1)歷史數據對當前借鑒性意義不足的風險;2)中美關系進一步惡化的風險;3)海外央行超預期收緊貨幣政策的風險;4)國內經濟復蘇低于預期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