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站建在農田里,留下什么教訓?
5月15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報道,浙江寧波市軌道交通3號線高塘橋站建在基本農田里,建成近4年仍是
(資料圖)
5月15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報道,浙江寧波市軌道交通3號線高塘橋站建在基本農田里,建成近4年仍是“孤島”,周邊沒有配套道路通達附近小區。近日,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把地鐵站規劃建在基本農田里,在寧波市并非個例。
對于這一情況,報道追問道:地鐵站點選址在農田里,是否存在規劃、審批失誤?投資上億元的地鐵站開通近4年卻未得到充分使用,是誰的責任?對此,地鐵站的建設方寧波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站點選址時就知道那個片區是基本農田,但當年的選址還是通過了上級部門的層層審批。 ?
面對已經建成的地鐵站效率低、難使用的現實,寧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汪樂軍坦言,當初是超前規劃,希望后續在合規的前提下,逐步調出永久基本農田。然而,根據我國相關法律法規,“調出永久基本農田”根本沒有說起來那么容易。所謂“超前規劃”,只有在有關部門提前留好后手、準備了配套后續措施的情況下,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超前,否則,連規劃都沒搞清楚,“超前”又從何談起? ?
自從1971年中國第一條地鐵北京地鐵1號線試運營以來,地鐵一直被公眾視為城市建設的重要成就之一。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各地政府在軌道交通基建方面日益發力,許多城市都上馬了新建、擴建地鐵線路的工程計劃,曾經被認為是“高大上”事物的地鐵站,也修到了千家萬戶的門口。然而,再充裕的基建投資,也容不得、經不起不經審慎思考的“亂花”。對市民而言,地鐵站修到家附近,本來是件值得高興的事,但是,當他們發現自己住的小區和地鐵站之間連條路都沒有、站點完全被農田包圍時,其心情可想而知。
不論是用政府過“緊日子”的標準審視,還是從惠及民生的角度出發,用于地鐵建設的經費,都應該用在最緊要的刀刃上。修建一條地鐵線路,一般要耗費上百億元人民幣,一座站點的造價也要將近一億元。如果因為規劃失誤,導致錢花出去了,卻沒能給人民群眾造福,不僅是對國家資源的嚴重浪費,也會影響地方政府形象。?
已經建好的地鐵站,當然沒法輕易挪動,但當地還應立刻拿出實際行動,至少把附近居民區和地鐵站之間的道路打通,不要讓地鐵站白白空轉。與此同時,既然作出決策的有關部門已經提出了“逐步調出永久基本農田”的想法,不管這件事實施起來有多難,涉事部門都應拿出具體計劃與實施方案以供討論,讓公眾從有關部門的行動中看到誠意。目前,針對高塘橋站沒有配套道路通達附近小區的問題,當地規劃部門表示,根據最新編制的國土空間規劃,已在周邊規劃了一條配套道路方便群眾出行作為補救措施,目前正在走相關報批程序。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這個道理,說的不僅是以上這些事后補救措施。如果說寧波這起事件留下了什么經驗教訓,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在預案規劃階段就把調研工作做全做實。一座規劃中的地鐵站,附近有多少居民、如何分布、有無道路、周圍的土地在規劃中是什么用途……這些問題對當地政府來說都不難查清,關鍵還是在于決策者重不重視。真正負責的干部,還應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設身處地替將來要使用相關工程的普羅大眾著想,力求事半功倍,確保每項民生工程都能讓民眾得到實惠,每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預算都花得有效率。(楊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