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快消息!非遺“破墻”,居民沉浸式體驗“我在上博修文物”
徐匯區康健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臺下十余位市民圍坐;臺上,錢青正示
(資料圖片)
徐匯區康健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臺下十余位市民圍坐;臺上,錢青正示范如何為青銅文創著色。紅、黃、藍三原色,疊加黑白能調和出不同光澤的銅色,這是青銅器的顏色。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國家級非遺項目“青銅器修復及復制技藝”第三代傳人錢青一調30年,但真手把手教起居民,她還是生出別樣的耐心與期許?!?0余年前,我就是這樣坐在臺下,為青銅器紋飾著迷,從此播下種子,一畢業就從事這行。我想著是不是也能將種子散播?!?/p>
今天(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為“加強非遺系統性保護 促進可持續發展”。上海博物館非遺進社區活動已在徐匯區康健街道開啟,來自上海博物館的40組展品在黨群服務中心展示,涵蓋了青銅、陶瓷、書畫古籍、漆木器的復制品及工具,還設有固定的展覽和解說。更有為期一周的10場不同非遺技藝的互動講座和活動,從青銅器的修復復制到古書畫臨摹印拓,沉浸式體驗“我在上博修文物”的日常。“打開圍墻、扎根社區的博物館的存在,連接了歷史與當下,在與城市空間的融合、與周邊居民的對話中,成為城市的心靈客廳”。徐匯區文化和旅游局二級調研員范郴注解,此前他極力促成文物、非遺“進社區”,這已經是第二屆。
文物修復“魔術師”這不是錢青第一次進社區。她知道百姓接觸青銅器修復技藝的第一感受:“高冷”,光一整套下來就有清洗、去銹、拼接、配缺、刻紋、補色等十余個步驟。為此,她特意選擇了修復過程中易上手的“著色”環節,“大家愿意了解才有了傳承的第一步”。
“我們青銅器修復技藝可溯源至清宮修復師‘古銅張’一脈,到了我是第三代?!卞X青笑稱自己是“魔術師”,她的自豪是有底氣的,1993年她從上海工藝美術學校畢業進入上博工作,30年,她從小學徒干成了大師傅,但小學徒的謹慎、仔細卻保留至今。盡管在文創小物件上體驗,錢青不斷提醒大家別忘了在邊角、縫隙著色,她認為修舊如舊要體現在任何一個細節?!按笳n堂”另一頭,58歲的“珂羅版”非遺傳承人曹軍指著參與印刻的明代書畫家董其昌“秋興八景圖冊”的制作冊頁,向大家介紹。這門神秘的印刷技藝也從幕后引向臺前——珂羅版印刷,是collotype的音譯,又稱玻璃板印刷,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清代通過上海土山灣印書館傳入,距今已有150年的歷史。上博建館之初,成立專門珂羅版書畫復仿部門。眼下,這門古老技藝薪火相傳,第三代傳承人曹軍有了幾名95后徒弟,上博也由此成為長三角地區唯一的“非遺”傳承點。
“非遺源于民間,傳于市井,成于傳承人的工匠精神。這些帶著煙火氣的非遺技藝傳承,也將歸于市民中去?!狈冻徽f,非遺技師把“工作室”搬來社區大講臺,非遺天然的魅力能吸引和感染社區居民;對于社區居民,有機會直接接觸到文物修復,在非遺技藝大師指導下親自動手,濃厚的興趣轉化為學習動力,跨出了非遺文化傳承第一步。
與當下結合是為了更好保護傳承現場展示的40組展品中,有一套特殊的石膏模具。在錢青的回憶里,剛過來前幾個月,師父不教手藝。干什么?先做工具?!安幌瘳F在修復工具都能買到,我們一開始連刻花紋的刀都要自己打,從一根鋼棍開始敲,敲敲打打整整三個月?!倍喾?,是接近商代鑄造青銅器的陶范法,展出的青銅器的復制品都是用這種石膏模具制蠟后失蠟鑄銅?!耙3謧鹘y優勢,也要吸納新科技。”眼下,在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科技中心,給青銅器“拍CT”是許多珍貴文物價值評估和病害診斷技術手段之一。
“當時剛剛進入青銅時代,這類文物存世不多?!毕啾仍韧ㄟ^人員比對花紋、形態來拼接碎片,如今會先對文物進行3D掃描,計算殘片方位,然后再用3D打印技術進行補缺?!拔覀兪怯卯敶目萍既プ穼ぎ斈甑墓に??!辈苘娨舱f,盡管他們印刷館藏書畫時使用的印刷機重達兩頓,但給居民體驗的小型珂羅版印刷機已設計得越來越輕便,易操作,便于這一技藝更好地傳承。
因為文物修復工作“養在深閨”,不少公眾都想看一看文物修復師的工作情形,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杰透露,預計今年年底前后建成開放的上海博物館東館,或將有開放文物修復展示的計劃——“博物館不僅要發現、呈現有啟發性的作品和藝術家,還應主動‘打破’圍墻,與現實社會生活場域鏈接,發揮藝術感召力?!?/p>*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