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四年,中國5G走向“無人區”
發牌四年,中國5G如何走下去?作者/??IT時報記者??錢立富編輯/?
商用四年,中國5G走向“無人區”
發牌四年,中國5G如何走下去?
(相關資料圖)
作者/ IT時報記者 錢立富
編輯/ 林斐 孫妍
6月6日,一個平凡的日子,但在中國通信發展史上卻是濃墨重彩的一天。四年前的這一天,工信部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中國5G商用大幕由此拉開。
四年來,為促進5G網絡廣泛覆蓋、應用深入拓展,各級政府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保駕護航”,作為5G建設主力軍的電信運營商們更是開足馬力,全力推進這項工程。在此基礎上,中國5G發展跑出了“加速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5G基站數占到全球60%以上、5G連接數超過全球70%、5G用戶規模全球占比超過60%……一長串的數據折射出中國5G網絡設施水平在全球范圍內的領先地位。而在應用拓展方面,目前我國5G應用創新案例已超過5萬個,5G已融入97個國民經濟大類中的52個。在今年GSMA發布的5G to B領域的行業應用經典案例中,60%的案例來自中國,可以說,中國5G應用創新已經走在全世界前列,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國家做到。
中國的移動通信發展在5G時代實現了超越,某種意義上說,已經進入了“無人區”。這是光榮,也是挑戰。接下來,中國5G該如何走?怎樣促進價值發展?需要持續深化思考和探索。
首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推動5G“從建好到用好”。
目前,我國已經建設5G基站273萬個,5G網絡覆蓋了全國所有地級市、縣城城區,成績非常顯著。當然,5G網絡覆蓋仍需要繼續大力推進,比如在農村偏遠地區的廣覆蓋,在城市室內場景下的深度覆蓋,在高鐵、海面等特殊場景下的覆蓋,仍需要加強。
但同時,“用好5G”愈發緊迫。從5G分流比這項指標來看,中國5G離“用好”的目標還有著不小的差距。5G分流比是指5G流量在4G和5G總流量中的占比,商用至今已經四年,目前各省運營商的5G分流比普遍在50%以下。縱向對比來看,這落后于4G分流比的提升表現,以中國移動為例,2013年底獲得TD -LTE 4G牌照,兩年半之后,也就是到2016年6月,其4G流量占比已經達到86%。橫向對比來看,比中國早兩個月開始5G商用的韓國,去年底今年初其5G分流比就已經超過70%。
5G分流比水平,直接反映出用戶使用5G的水平,對于中國5G來說,尤其是在to C領域,需要補齊“用好5G”的短板,充分挖掘5G能力和塑造新的商業模式,讓用戶在5G手機上享受到與4G不一樣的應用和體驗,進一步推動5G價值提升。
其次需要思考的問題是,5G賦能產業數字化轉型,僅靠電信運營商或者通信行業的“單向付出”就行了嗎?
隨著標準的演進,5G的“本領”在不斷增強。第一個完整的5G技術標準Rel-15,主要滿足了eMBB(增強型移動寬帶)應用場景的需求,讓人們手機上網時能有更快的網速。之后的Rel-16標準主要完善了5G在URLLC(超可靠低時延)方面的能力,使得5G開始在支撐垂直行業方面具備能力。如今隨著5G Advanced時代開啟,5G將會具備或進一步增強在高精度定位、低時延、通信感知一體化、無源物聯等方面的能力,與人工智能的融合也將更加深入。
越發強大的5G具備深入企業核心生產流程、賦能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能力,而不是僅僅停留在企業邊緣生產流程,或者僅僅是在辦公場景下應用。
一直以來,運營商對于拓展to B領域行業應用都有著足夠的熱情。但隨著5G應用不斷向企業核心生產流程介入,僅僅靠運營商“一頭熱”是不夠的。如何更好激發千行百業,尤其是傳統行業擁抱5G的熱情更加重要。只有“雙向奔赴”,讓to B領域的企業和運營商一起進行場景共創、能力共建、生態共享,才能更好推動5G下一步發展。
再者,需要思考如何推動不同技術互補和協同,來推動我國5G更好發展?
近年來,我國一直在大力推進“5G+光網”雙千兆網絡建設。和5G一樣,千兆光網建設同樣成績顯著,目前具備千兆網絡服務能力的10G PON端口數達1880萬個,千兆寬帶用戶達1.15億戶,千兆光網覆蓋能力和服務能力持續提升。
無論是中國5G還是中國的千兆光網,單獨拎出來,實力都非常強大,那么如何發揮出“1+1>2”的效應?這在業界沒有先例。
目前,國內運營商已經在進行嘗試,比如在很多室內場景下,5G覆蓋遇到難題,那么通過VoWiFi方式為用戶提供優良的基礎通信體驗。但在更大范圍內,尤其是在to B領域,如何讓5G和千兆光網進行優勢互補,需要運營商和產業界共同思考,解決發展難題,從而更好賦能數字經濟發展。
排版/ 季嘉穎
圖片/ 上海電信 東方IC
來源/《IT時報》公眾號vittimes
E N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