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兩項涉茶團標正式發布
本報訊(記者杜濤)貴州省茶葉學會申報的《自然形綠茶》《貴州省少兒茶
(資料圖片)
本報訊 (記者 杜濤)貴州省茶葉學會申報的《自然形綠茶》《貴州省少兒茶藝等級評價規范》兩項團體標準于6月10日發布。
自然形綠茶是以綠茶加工方式生產的呈自然形態的綠茶產品,《自然形綠茶》團體標準規定了自然形綠茶的術語和定義、分級和實物標準樣、要求、檢驗方法、檢驗規則、標志標簽、包裝、運輸和貯存等內容,其中,分別規定了特級、一級、二級的單芽和芽葉自然形綠茶的感官品質要求及其水分、水浸出物、總灰分、粉末的理化指標。
據貴州省茶葉學會秘書長劉曉霞介紹,自2007年貴州省茶業大發展以來,無論是家庭農場、小微茶企還是中、大型茶企的茶葉加工技術都有了長足發展。貴州目前有涉及茶葉產品的標準數十個,綠茶標準已覆蓋扁形、卷曲形、顆粒形、針形、條形、圓球形等產品,但缺少自然形綠茶的標準。2011年,從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正安白茶”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開始,加工自然形綠茶的貴州茶企日益增多。特別是茶園面積增加后,不少產茶區采用夏秋茶青加工綠茶時發現自然形綠茶產品香氣更鮮、更高,滋味更醇。目前,參加貴州省斗茶賽、“黔茶杯”名優茶評比的茶樣里,自然形綠茶要占較大比例,有時甚至比扁形綠茶送樣比例還高。
貴州省茶產業技術體系茶葉加工與機械功能實驗室主任潘科告訴記者,自然形綠茶在加工過程中,針對原料持嫩性和均勻性采用輕揉捻或者不采用揉捻工藝,能夠避免葉綠素在加工過程中過度氧化,進而更好地保持綠茶鮮活的色澤并規避茶葉苦澀味重的問題,更好發揮出貴州茶滋味鮮爽這一地域性品質優勢。
隨著自然形綠茶的市場需求量增加,近年來,貴州省9個市、州均生產自然形綠茶,且產量越來越大,然而無論是舉辦斗茶賽還是生產企業加工自然形綠茶,之前都沒有相應的省內標準。此次《自然形綠茶》產品標準的制定,規范了貴州省自然形綠茶的原料等級、外形特征、內質要求,完善了貴州省茶產品系列評價體系,對貴州省茶產業的發展具有積極重要的意義。
茶藝在我國有著幾千年歷史,有民族性,更有知識性和科學性,貴州省茶藝發展起步晚,少兒茶藝更是處于初期階段。近幾年貴州省不少中學、小學、幼兒園以及社會上不少培訓機構都開展了少兒茶藝的興趣教學,師資力量、教學內容五花八門,少兒茶藝的教學、內容急需相關的技術規程進行規范。《貴州省少兒茶藝等級評價規范》的制定,既可以根據年齡層次制定相適應的內容便于少兒循序漸進學習茶藝,樹立知茶愛茶熱愛傳統文化的思想,又完善了茶行業相關知識技能評價體系。
《貴州省少兒茶藝等級評價規范》針對6—16周歲少年兒童茶藝考級與評價,規定了少兒茶藝的術語和定義、認定、評價等內容。按照該標準,對少兒茶藝茶基礎知識考核從一級考核須能背誦5首經典茶詩詞,認識茶樹,認識貴州綠茶、貴州紅茶,認識3種以上常用泡茶器具,到第十級考核須掌握《茶經》《大觀茶論》相關知識、茶對外傳播的相關知識以及茶會組織知識和茶席設計知識;操作技能的考核從一級考核須能用茶水分離壺(杯),沖泡一種茶葉(三綠一紅之一)到第十級考核須能獨立泡茶接待親友,能邀約組織小型茶會都進行了明確規定。
劉曉霞告訴記者,貴州省茶葉學會有茶藝師、評茶員等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資質,也有茶藝演示、茶葉加工等6個專項考核資質,從事茶藝教學、培訓和茶藝師職業技能鑒定。近年來,貴州省不僅成年人對茶感興趣,很多少年兒童甚至幼兒對泡茶也有了濃厚的興趣,不少茶室、茶樓、茶莊、家庭都有少兒泡茶的身影。少兒學習茶藝的過程,是一個學習茶知識、泡茶技能,傳承茶禮儀,傳播茶文化的過程。當前,茶文化的傳承與推廣不僅是成年人的責任,也是青少幼全體人員的責任。讓孩子們從小學習茶知識、茶文化,接受茶文化熏陶,有利于對我國茶文化進行深入廣泛的傳播。
《中國食品報》(2023年06月13日03版)
(責編:袁國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