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滅絕邊緣到曙光重現 黃胸鹀重新回歸-天天熱門
近日,世界極危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黃胸鹀,“組團”現身北
近日,世界極危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黃胸鹀,“組團”現身北京大興,數量超過26只。
(資料圖片)
黃胸鹀圖 鐘震宇
這是一只身長只有十幾厘米的小鳥,如果不是胸部的一簇亮黃色羽毛,它和普通的麻雀似乎沒什么區別,而正因為有這簇黃毛,它才被稱為黃胸鹀。
20年前,黃胸鹀的評級還屬于“無危”,在田間經常能看到成千上萬的黃胸鹀覓食。然而,如今卻難覓蹤跡。
近日,北京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中心監測人員在北京市大興區麥田發現了目前已被列為世界極危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黃胸鹀,數量超過26只。如此多的黃胸鹀集體出現,還是頭一次。
從無危到極危,十余年連升“四級”
黃胸鹀是雀形目鹀科鳥類,別稱“禾花雀”,體長14—15厘米,其最顯著的特征是胸部羽毛呈亮黃色,頭部為黑色,雄性繁殖羽毛色彩鮮亮,非常顯眼。它夏季在歐洲、俄羅斯及中國北部進行繁殖,其間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冬季遷徙到南方越冬,常集成大群活動。
黃胸鹀對棲息地并不是很挑剔,荒地、葦叢、農田、草地、濕地、疏林,甚至人類社區都是它們曾經常見的棲息地。從其別稱“禾花雀”可以看出,黃胸鹀喜歡生活在稻田、麥田等農田環境,常以稻谷和草籽為食。
據估計,在20世紀80年代,黃胸鹀的種群數量多達數億只。因此,在2004年以前,黃胸鹀一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評估為無危。
然而,2015年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保護生物學》的一項研究表明,1980—2013年間,全球黃胸鹀的種群數量急劇下降了84.3%—94.7%,許多傳統繁殖地已經絕跡多年。我國的監測數據也揭示出相似的結果,1999—2019年間,遷徙途經秦皇島鳥類環志站的黃胸鹀累計下降了97.7%。隨后短短十余年,由2004年被列為近危,到2017年直接被列為極危,保護級別經歷了近危、易危、瀕危到極危“四級跳”,而我國也在2021年,將其直接列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黃胸鹀外表十分美麗,加上采食稻谷曾經一度被視為“害鳥”,遭到人類大量捕殺。作為食物或是圈養觀賞,導致了黃胸鹀種群數量急劇下降。此外,黃胸鹀賴以生存的農田數量、濕地面積的縮減,以及農藥大規模普及使用,也是其數量急劇減少的原因。
加強保護,種群數量逐漸恢復
隨著我國不斷加強保護黃胸鹀等瀕危野生動物,有效打擊非法狩獵、收售野生動物等違法犯罪行為,還有媒體宣傳、科普教育等一系列積極行動,近兩年的監測記錄顯示,黃胸鹀的種群數量已出現恢復跡象。
幾年前,北京僅有少數幾個地方,在春季、秋季遷徙期間記錄到黃胸鹀。近年來,黃胸鹀出現地點越來越多,但各地出現的數量通常為1—5只。而這次為何會出現至少26只的大種群?專家分析,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黃胸鹀數量得到回升,其次,隨著百萬畝平原造林工程、生態系統修復工程穩步實施,北京的生態環境在近年來得到了較大改善,野生動物喜愛的棲息環境越來越多。
作為鳥類遷徙路線的驛站,北京越來越多地記錄到黃胸鹀,也說明鳥兒為北京的生態好環境點贊。《北京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園林綠化專項規劃(2022年—2035年)》明確提出,重點加強極小種群物種的拯救保護,以及珍稀、瀕危、特有野生動植物種群及其棲息地保護。
此次大興區發現的黃胸鹀種群現已“逗留”多日,也有不少愛鳥人士聞訊趕來,都自覺在道路上觀看拍攝,但沒有人進入麥田里追趕,更沒有出現擊打、誘拍、捕捉等傷害鳥類的行為。由此可見,公眾的環保意識提高了,使得這些遷徙候鳥可以安心停歇補給,為接下來的旅程作準備。
(作者系北京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