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禮新時代 奮進新征程·河北篇|黃驊港煤炭港區:因煤而“重”,不止于“煤”
河北新聞網6月16日訊 港在海中建,人在畫中行。今天上午,“巡禮新時
【資料圖】
河北新聞網6月16日訊 港在海中建,人在畫中行。今天上午,“巡禮新時代 奮進新征程·河北篇”專題活動走訪團來到渤海灣穹頂處,滄州市黃驊港煤炭港區。曾經的“苦海鹽邊”“建港禁區”已蝶變為巨輪臥波,綠意盎然的“海上綠洲”。
26年前,這里還是一片鹽堿灘涂。黃驊港的建設者們攻克了泥沙回淤、工程地質等技術難題,在世界范圍內開創了淤泥粉砂質海岸建設深水大港的先例,最終建成了這座西煤東運、北煤南運的重要樞紐港口,為守護國家能源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們這里是國內首個獲評AAA級工業旅游景區的煤炭港口。但是,曾經的黃驊港可不敢讓游客過來,到處都是煤灰。”在前往翻車機房的路上,工作人員邊走邊說。從山西、陜西、內蒙古等地的煤炭通過鐵路運抵,首先在這里“卸貨”,然后再登船運往南方地區的各個電廠。走訪團進入翻車機房時,恰逢專列卸煤,翻車機一次抱緊4節車廂,在20秒內整體翻轉,煤炭傾瀉一空,極為震撼。然而,卸載處水汽彌漫,想象中浮塵飄飛的場景并未出現。“煤炭粉塵治理是一個世界級難題,目前最根本有效的抑塵方法仍是用水。”工作人員提醒走訪團注意翻車機兩側,“在煤料進入地下料倉時,我們將水和氣轉化成顆粒直徑為1—10微米的干霧噴射出去。通過在卸煤過程中進行分層灑水,控制煤炭的外含水量,達到全過程粉塵抑制。”
與煤粉塵污染比肩,含煤污水排放同樣是散貨港口實現清潔生產的關鍵難題。煤炭裝卸生產中產生的大量含煤污水往哪兒去?煤炭運輸需要大量淡水清潔抑塵,又從哪兒來?帶著這些疑問,走訪團跟隨工作人員來到“蓮園”。“蓮園”是生態水系統“五大水體”之一,游客能夠在“蓮園”景點直觀感受到30萬平方米的生態水系統。黃驊港所處渤海灣鹽堿之地淡水資源匱乏。結合實際所需,黃驊港創新性提出了打造“海綿港口”的理念,利用垃圾場等改造了‘三湖兩濕地’生態循環水系統,同時開發出一套綠色生態管控平臺系統,通過18個監測感應裝置收集各水體運行和生產用水情況,根據不同用水需求,合理調配水源,精準用于生產,實現了水資源的科學儲存、平衡存水、循環用水。
近年來,為了改變煤港污染頑疾,黃驊港自主研發煤港作業全流程抑塵系統,第一個實現了翻、堆、取作業環節的自動化,第一個實現了煤炭裝卸全過程抑塵,第一個建立起覆蓋全港區的生態治理體系,實現了煤炭裝卸的清潔生產,成為世界首個全流程設備智能化管控的煤炭港口。撫今追昔,這座昔日的“煤港”湖水清澈,魚兒雀躍,儼然一片“海上綠洲”,順利完成從苦海沿邊到綠色樞紐、生態良港的華麗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