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管理站也有不為人知的“黑科技”!
知道救助管理站嗎?這里有沒可能隱藏著不為人知的“黑科技”?如果有,
知道救助管理站嗎?這里有沒可能隱藏著不為人知的“黑科技”?如果有,這些科技又是如何應用到救助管理工作中的呢?昨日(6月19日)是全國救助管理機構第十一個“開放日”,主題是“科技賦能筑大愛,溫情救助守初心”,讓我們走進位于天河區水蔭四橫路的廣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區分站(以下簡稱“市區分站”),一探究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科技+尋親,讓受助人員回家路更順暢
在市區分站聯合尋親工作室,張貼了一張特別的照片,照片上頭發斑白的老大爺蹬著自行車看向一旁的親人,臉上堆滿了笑。照片中的李大爺,最近在市區分站的幫助下回到了闊別30年的家鄉,重新辦理了身份證,還申請了低保,過上正常的晚年生活。李大爺特地讓親人給市區分站發來照片,用最樸實真摯的方式感謝幫助過他的工作人員。李大爺能順利找到親人,正有賴于聯合將公安部門人臉識別等科技手段應用在救助管理工作。
救助千萬條,回家第一條。市區分站以借助科技破解尋親難題,牽頭公安部門、社會組織等21家成員單位成立了聯合尋親工作室,建立滯留受助人員尋親核實長效機制。對無法提供身份信息的受助人員,進行身份信息快速查詢,根據受助人員指紋、體貌特征等線索,及時查詢比對全國救助管理信息系統中的救助信息和尋親信息;入站后24小時內報請公安機關核查,并在全國救助尋親網、今日頭條等互聯網平臺同步發布尋親信息,發布率達100%;入站后7個工作日內報請公安機關采集受助人員DNA樣本、指(掌)紋、人像信息,通過比對DNA信息庫、人口失蹤庫、人像比對系統協助開展尋親服務。特別是在與公安部門探索受助人員祖源鑒定方面卓有成效,為核實受助人員身份信息提供重要的方向。
科技+平臺,讓街面救助工作更高效
“在天河區黃埔大道西271號對出人行道上,發現1名流浪露宿人員,請馬上前往處置。”
收到“圖片+文字”救助指令后,天河區街面救助小分隊立馬出動,按圖索驥,很快就找到該名流浪露宿人員。
“15:40,已到達現場,已告知救助政策,該人是打短工露宿人員,暫不需要救助,已經勸離交通要道。”這是市區分站視頻監控中心日常工作的一幕。
市區分站利用城市管理視頻云服務平臺,對全市街面路段進行“云巡查”,發現流浪乞討現象,第一時間發布救助指令,各區街面救助小分隊、屬地管理部門快速反應,直奔現場及時處置,實現網上發現、及時轉辦、快速救助。視頻監控中心對全市重點區域開展定時、定點、定頻巡查,實時掌握街面流浪露宿人員動態,統籌協調全市街面救助資源,并通過線上遠程指揮、調度附近救助力量到現場開展街面救助服務。廣州市13支街面救助管理小分隊,按民政、公安、城管2:1:1比例組建構成,日常常態化開展街面巡查、勸導、執法等工作。市區分站通過“線上+線下”聯合發力,打造廣式“網絡版”、“流動式”救助管理站,為流浪乞討人員打造“溫暖避風港”。
科技+服務,讓站內生活照料更溫馨
“先生,您怎么了”“初步判斷患者意識不清,呼之不應,先做CPR……”“先充電,再按AED上放電鍵放電……”“正確使用AED及實施心肺復蘇,能極大地提高急救效果,如果心臟驟停后,在4分鐘之內及時施救,患者生還的幾率很大,這就是黃金四分鐘。”醫務科張家祥醫生在自動體外除顫儀(AED)使用培訓會上,將AED操作流程及方法娓娓道來。
近年來,市區分站實施“專業化、管家式、多元化、智慧化”等手段,推動電子圍欄、智能巡更、智能床墊、智能體溫血壓檢測儀等智能設備在救助業務工作中的應用。探索解決特殊受助人員站內生活照護難題。全站布局136臺“一鍵呼叫”醫用智能傳呼系統,受助人員可以在特殊情況下,按下緊急呼叫器向工作人員求助。配置4張心率呼吸監測床墊,用于照護年老、臥床、病后康復等特殊受助人員,通過技術應用,實現了受助人員生活和照護行為、健康狀況的監測和預警,既提高服務精準性又降低工作強度與人員技能要求。在救助管理區配備AED急救設備,這是一種便攜式的醫療設備,用于診斷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給予電擊除顫,是可被非專業人員用于搶救心臟驟停患者的醫療設備。科技賦能站內生活照料服務管理,極大滿足受助人員多層次、多樣化的服務需求。
“求助人員的需求日益個性化、差異化,我們通過一系列詢問、信息采集后,根據受助人員的個性化需求開展分類救助服務,他們不僅可以得到生活上的基本保障,也會有專業的社工對他們進行心理輔導、行為矯治、就業幫扶等個性化、專業化的支持性和發展性服務。”市區分站負責人表示。
科技,讓救助管理服務更安全
為加強救助管理信息化建設,做好流浪乞討人員身份的快速甄別工作,市區分站與公安機關合作安裝智能識別系統,為流浪乞討人員的及時發現、應急處置、甄別核實等工作提供了便利。市區分站實施消防設施安全達標工程,推動微型消防站、自動噴淋、自動報警等消防設施改造,強化救助管理機構消防安全保障。市區分站配置9臺救助專用車,車輛擁有專屬“黑科技”,駕駛艙、救助艙獨立分設,兩艙設置前后視頻對講通話系統。駕駛艙工作人員通過視頻及對講機設備,實時了解救助艙受助人員動態情況。車輛還自帶紫外線消毒燈、臭氧等消毒設備,隨時為車輛環境衛生以及受助人員安全保駕護航。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蘇贊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莫偉濃通訊員:李國全、覃漢鵬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