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數字化”來了 看這些學校做了哪些探索|世界關注
教育部日前在湖北武漢舉行2023年全國教育數字化現場推進會,梳理總結國
教育部日前在湖北武漢舉行2023年全國教育數字化現場推進會,梳理總結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啟動實施一年多來,各地積極探索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突出成效。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武漢的兩所高校,去感受一下“數字化”如何讓教與學更智慧。
數字化賦能 讓教與學更智慧
在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智慧課堂上,師生們借助VR技術,正在進行一節展現“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思政課。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丁茜:去用一種沉浸的交互,達到一種我們想要做的思政課的入耳入腦入心的這樣一種效果。
像這樣的智慧教室,華中師范大學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141間,覆蓋比例達到90%。學校還自主研發了“小雅智慧教學平臺”,在平臺上開設了超過4.5萬門課程,涵蓋了校內外各類教育資源220多萬個,累計用戶已超過15萬人。
在武漢理工大學,以往的實踐課堂,工業機器人裝備經常會由于地域和數量受限,而數字孿生技術就破解了這一難題。教師通過對工業機器人進行多維度、高保真的數字化建模,并部署到學校的智能教學平臺上;學生能對數字模型進行虛擬仿真操作,操作結果實時傳輸給實踐課堂中的工業機器人,再由實踐教師在線檢驗設計效果。
據了解,武漢理工大學在其數字化教學平臺“理工智課”上,已經開設了1300多門數字化課程。
武漢理工大學副校長 羅蓉:通過線上線下雙空間推進產教深度融合,學科深度交叉,來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工程難題的能力,培養卓越工程師。
創新平臺應用 加快基礎教育數字化轉型
在這次全國教育數字化現場推進會上,教育部表示,要不斷改進和完善國家智慧教育平臺,賦能學生學習、教師教學、學校治理、教育創新。如何借助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在基礎教育領域進行數字化創新應用,一起去山東濰坊看看當地的探索。
在山東濰坊高新雙語學校的這節數學課上,老師肖翠麗在講解《雞兔同籠問題》時,不僅利用了列式法和列表法,還利用了畫圖法和方程法,給了學生更多解題思路。后兩種方法,來自她在國家智慧教育平臺上觀看其他教材講解時受到的啟發。
濰坊高新雙語學校教師 肖翠麗:國家智慧教育平臺中有不同的教材版本,不同優秀老師的授課視頻,提高了我們上課效率,豐富了上課手段。
除了賦能教師的“教”,平臺的應用也讓學生的“學”發生著變化。在濰坊市坊子區前寧小學,學生們正在觀看國家智慧教育平臺上的科學實驗課,通過邊做邊學,激發了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索欲。
我國2022年啟動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明確提出了數字教育發展思路,開通上線了國家智慧教育平臺,一年多來訪客量超過19.2億人次,訪問用戶覆蓋了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數字教育資源庫。此次全國教育數字化現場推進會上,還成立了教育數字化專家咨詢委員會。
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司長 雷朝滋:下一步我們將建設國家教育數字化大數據中心,構建靜態資源和動態數據相結合的大數據應用體系。
數字技術賦能教與學 推動職教創新發展
如何為社會培養大批新型的數字化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是擺在職業院校面前的課題。我們一起去看看深圳職業技術大學近年來數字化教學的探索和應用。
在深圳職業技術大學人工智能學院的這間機房里,90臺高清單反相機360度無死角捕捉著人物的面部、身形信息,利用電腦里實時采集到的這些數據,學生們就可以對人物進行3D重建等項目制作,從虛擬現實的建模、引擎開發、游戲技術、虛擬交互,深度參與到虛擬人物的全鏈條制作過程中。
深圳職業技術大學人工智能學院院長 楊金鋒:如何讓孩子們更加直觀形象地掌握課程內容知識,虛擬仿真技術是我們在數字化轉型建設專業內涵發展上一個必不可少的技術手段。
近年來,學院還積極將企業數字化技術轉化為實訓內容,打造“虛擬互動+實際操作”“情景模擬+崗位體驗”的實訓場景。在這間VR實訓教室,學生們頭戴VR頭盔,手持操作手柄,進行安全防護的虛擬實訓,不僅可以立體形象地了解新能源汽車的結構和原理,還能進行拆裝、安全防護等練習。
深圳職業技術大學汽車與交通學院院長 董鑄榮:培養出來的人才他對企業的技術路線就非常熟悉,可能一步到位,就可以做企業所需要開發生產的一些工作。
(總臺央視記者 李晶晶 馮成 廣東臺 山東教育衛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