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招季——向往的專業 院士對話青年學子
2023高招季——向往的專業院士對話青年學子2023高招季——向往的專業院
2023高招季——向往的專業 院士對話青年學子
2023-07-04 09:56
(資料圖)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鏈接已復制 字體:小大編者按:
又是一年高招季。正在為高考志愿填報而煩惱的考生及家長迫切想了解專業的前沿動態和就業前景。中國青年報社、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教育部教育質量評估中心等單位聯合推出《向往的專業·院士對話青年學子》系列節目,邀請了12位院士,對11個專業大類進行解讀,為廣大考生和家長提供權威、全面、實用的專業指導。
陶文銓院士:能源動力類專業的“能量”有多大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楊潔
能源動力類專業與國家能源戰略息息相關。
到了高考志愿填報的關鍵時刻,在2023年高招季《向往的專業·院士對話青年學子》特別節目中,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陶文銓與青年學子共話能源動力類專業。
能源動力類專業分為3個方向:能源與動力工程、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最重要的基礎課包括流體力學、工程熱力學、傳熱學及燃燒學等,涉及國家能源領域的多個應用層面。而陶文銓院士心目中的偶像——錢學森便在流體力學中的高速空氣動力方面研究作出過重要的貢獻。
“要學好能源動力類專業需要有廣泛的學科基礎。”陶文銓介紹,能源動力涉及熱能轉化、動力機械等內容。而在機械運轉的相關操作中,自動控制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知識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如今,能源動力類專業發生了更深度地交叉融合。數值計算等知識引入到專業之中,用計算機仿真的技術可以研究傳熱學的相關知識點。此外研究的領域也不斷擴大,微米、納米傳熱學成為重要的研究分支,也進一步促進了學科的深度融合。
能源動力類相關學科知識的應用正改變著生產與生活。2017年,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楊榮貴發明的可規模化生產的無能耗輻射制冷薄膜,入選《物理世界》評選的2017年“全球十大物理突破”。該薄膜貼到機場表面,到了夏季,薄膜向空中發射的能量遠遠大于吸收的太陽熱量,從而達到了制冷效果,可以減少機場在空調等制冷設施上的使用。
“能源動力類專業的知識可以用來解決企業、研究所、工廠等生產應用難題。”讓陶文銓院士印象深刻的是,西安交通大學教授王秋旺帶領團隊研究了螺旋推流換熱器,打破了多年來國外公司在技術上的壟斷,還實現了換熱器性能升級,解決了大慶油田的換熱器每隔半年結垢需要清洗和更換的難題,實現了換熱器長達6年多的正常運轉。
“未來隨著新能源的清潔和高效發展,能源動力類專業還將大有可為。”陶文銓院士說。
在每4年舉辦一屆的國際傳熱大會上,中國科學家發表的文章篇數從多年前每屆僅有十幾篇到如今每屆能達到500余篇,占據了大會文章總數的一半以上。作為國際著名工程熱物理學家、數值傳熱學專家,陶文銓感慨:“我們國家經濟的發展,傳熱學研究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國際上的地位也不斷地提高。”
84歲高齡的陶文銓院士至今記得導師曾說過的一句話:“We are Heat Transfer Men”(我們是傳熱學人)。從與能源動力類專業結緣起,他就把這個專業當作終身喜歡的事業,哪怕到今日也會鉆研新的研究內容直到深夜。他說:“喜歡就沒有怨言。”
吾守爾·斯拉木院士:計算機類專業迎接科技革命挑戰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渺 王雪迎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新疆大學教授吾守爾·斯拉木看來,人工智能的新浪潮對技術和社會發展帶來的沖擊“是毋庸置疑的”。
“新技術將會給學習這個專業的學生帶來更多的挑戰,也帶來更多的機會。”2023年高招季,吾守爾院士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
他提到,當今世界,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是新一輪科技革命的突出特征,也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核心,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時,也催生出網絡空間安全等新學科以及人工智能等大數據時代的新興交叉學科。
數字媒體技術、智能科學與技術、新媒體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區塊鏈工程、密碼科學與技術等,都屬于新一代信息技術在驅動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催生的新領域。隨著5G、大數據、云計算、AI等技術的融合發展,更多的終端成為互聯入口,更多的信息服務、智慧服務加速涌現。
“我們經常說的物聯網、元宇宙、文化傳播,人類日常的信息交流交換,同學們日常使用移動終端學習辦公、購物繳費、即時通信、語音交流、制作分享短視頻,都與計算機類專業緊密相關。”吾守爾說。
對此,東軟集團董事長劉積仁也告訴記者,數字化技術正在構造一個超越現實的數字化社會,能夠看到在計算機相關領域未來發展的空間。
劉積仁認為,從業者應當擁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好奇心,有協同合作的能力和創新的能力。
“我們要看到數字化社會的到來,看到萬物互聯、萬物智能的世界到來。”他說,“過去的20多年,整個計算機行業迭代的速度越來越快。新的技術將會給學習這個專業的學生帶來更多挑戰,也帶來更多的機會。”
吾守爾告訴記者,計算機類專業是計算機硬件與軟件相結合、面向系統、偏向應用的工程學科。學生畢業后,可以從事計算機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教育、開發和應用。
計算機類專業主要特色為理論性強、實踐性強、發展迅速,需要在數學、邏輯、數據結構、算法、體系結構等方面具有扎實的理論和專業基礎,同時要培養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關注學科前沿,培養綜合研究開發能力。
吾守爾建議,選擇專業要綜合學生自身的興趣、天賦能力、家庭、自身未來發展規劃等因素,不能夠盲從。作出選擇之后,也要不怕吃苦,持續努力。
吾守爾對行業作出展望,他認為,量子計算機的發展一定會沖擊電子計算機的應用和學科發展,電子計算機時代即將發展成量子計算機時代。
“如果你是敢于創新、勇于創新的人,我建議你選計算機;如果你想融入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大潮,我建議你學計算機。”他說。
郝芳院士:地質類專業帶你近距離感受地球之美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未晨
愿意花更多時間去野外、去學習,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校長郝芳認為:“地質類專業是一個非常浪漫的專業。”
提到地質類專業,人們可能馬上會與“野外”“艱苦”等聯系起來,但是在記者對郝芳院士的采訪中,他好幾次用了“浪漫”這個詞。
來自曠野的浪漫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浪漫?學習地質類專業會帶給學生怎樣的未來?2023高招季《向往的專業·院士對話青年學子》節目邀請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校長郝芳,中國石化勝利油田物探研究院總工程師秦寧對話青年學子,對地質類專業進行解析。
“地質學是一個古老的學科,我們說‘數理化天地生’,這其中的‘地’指的就是地質類,”郝芳說,學習相關專業確實要有一定的野外工作,“地球已經有46億年的歷史,而且經過了非常復雜有趣的演化過程,地球給了人類太多東西,也有很多是我們人類沒有認識清楚的”。因此,郝芳說,學習地質類相關專業時,野外實習是非常有意義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學生們最初也認為野外實習艱苦,但每次實習結束時,“學生們都感覺實習時間不夠長,因為地質過程太美了,我們也在增加野外實習的時間,這也是新時代辦學體系調整改革的重要內容。”郝芳說。
而在秦寧看來,學生在學校里學習了很多知識和原理,“但學生并不懂野外震源激發,還有檢波器接收是怎么回事”。通過野外實習,學生加深了對野外施工方式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在實習過程中,學生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野外人員采集資料的不容易。在后續的學習和工作中,他們會利用技術對資料進行更好地處理,讓野外采集到的資料發揮更大的作用。
“地質類專業雖然古老,但同時也是一個和現代科技緊密結合的學科和專業領域,全球計算能力最強的計算機,有相當一部分用于石油企業中了,”郝芳說,特別是隨著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給這個古老的學科又插上了翅膀,凸顯了這個行業的高科技感。
“越來越多人工智能應用,把越來越多的人力解放出來,他們可以更多地投入到研發的工作中來。”秦寧說。
郝芳院士希望有更多的青年人選擇地質類專業,“中國有獨特的中國故事,中國地質就是中國獨特的地方,講好中國故事,成就豐富多彩的地質人生。”郝芳說。
唐立新院士:自動化可以開拓人類認知的疆土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范雪
自動化類包括哪些專業?自動化類專業有什么特點?為什么有人稱之為“萬金油”專業?自動化類專業就業面廣嗎?提到自動化類專業,考生和家長可能會有一些疑問。
《向往的專業·院士對話青年學子》特別節目邀請到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副校長、自動化學科負責人,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唐立新,對自動化類專業作了深入的解讀。
在唐立新看來:“自動化可以開拓人類認知的疆土”。
“自動化類專業應用面非常廣,特別是在制造和工業領域中、在提質增效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其他領域當中,比如說在農業等領域,自動化類專業也會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唐立新介紹,學習自動化類專業將對學生的思維方式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對綜合、系統設計、創新等能力的影響非常大。
學習自動化類專業,對學生的素質有怎樣的要求?唐立新總結為兩點:“一是設計能力,就是如何設計一個控制系統,設計一個自動化系統,設計能力背后還要體現出系統思維,也就是把不同事物連接在一起的能力;另一個是整合思維,把原先對立的或者孤立的事物連接在一起,這個能力背后還得靠科學思維。”他說。
提到自己為何選擇自動化類專業,并在這個領域深耕近40年,唐立新認為“興趣是第一重要的”。他鼓勵學生:“做一件事情,一旦設計好了,就要長此以往,持之以恒。還要在施工方面保持一種工匠精神,才能把你設計的藍圖變成美好的現實。”
隨著科技發展,人工智能的進步,唐立新認為,現在的自動化類專業面臨兩大機遇:“一是時代的機遇,人工智能為工業自動化的發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底層感知上的支撐;二是國家層面非常重視,特別是我們國家非常重視實體經濟,在這當中,自動化將起到非常重要的技術支撐作用。”
當下,考生和家長十分關注自動化類專業的發展前景。唐立新介紹,自動化類專業學生畢業后有多種選擇:“一是可以繼續深造,從事科學和技術研究;二是到企業工作,比如到傳統工業領域,比如鋼鐵、裝備、物流和能源等,或者到新興企業;三是綜合方面,比如說到社會其他方面發揮作用。”
在他看來,人工智能會使就業發生很大的變化,但自動化類專業學生有很好的適應性,不完全局限于上述三種典型工作。“學生通過學習自動化類專業接受的思維訓練,能夠支撐他們開辟信息領域的新大陸,從而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龍騰院士:儀器類專業是科技突破離不開的“寶藏專業”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
在大學可以選擇的眾多專業中,有一個專業是特殊的存在。在人類科技發展的進程中,它既是一種科學發現,也是科學發現的重要工具。它就是儀器類專業。
“從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重力實驗扔下來的兩個球,再到法國的物理天平、德國的電子學儀器,直到今天的計算機,這些都屬于‘儀器’。可以說,儀器的水平決定了一個國家科研的水平。儀器,特別是高精尖儀器的研制,是代表一個國家科研水平的重要標志。”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校長龍騰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說。
對普通大眾來說,“儀器”是個少有人了解的專業領域。網上有過這樣一個段子:有一個學生所學的專業是“測控技術與儀器”,都快畢業了,他的家人每次都還念不對這個專業的名稱。
龍騰表示,儀器類專業看似小眾,但在生活中應用廣泛。
“儀器在生活中的應用遍及各個領域,遍及千家萬戶。”龍騰表示,比如去醫院做檢查所用的CT和核磁,這些都屬于儀器的范疇。人們去機場,走安檢通道,這里面所用到的防爆檢查設備也屬于儀器的范疇。他說:“生活中監測有沒有水污染、有沒有食品安全問題所用到的質譜儀,這些也屬于儀器的范疇。實際上我們百姓的生活都離不開儀器。”
龍騰同時表示,儀器又是科學發現中最重要的助力。“例如‘中國天眼’,使我們對遠方的脈沖星的理解發生了跨越式的變革。可以說,儀器是一個遍及千家萬戶、支持科學發現,同時本身又是重大科學發現的研究領域,其涉及像數學、物理、精密機械、計算機等方方面面的學科。”
那么,學習儀器類專業是一種什么體驗?北京理工大學光電學院2019級本科生李冠霖表示,學習儀器類專業,最有意思的就是把學習到的原理“變成”實物的過程。
“在實踐課程上,我們需要把理論變為現實。比如,我們專業有一門課程叫光電儀器原理與設計。在這門課中,每個學生都要扮演未來工程師的角色。要從原理到實物,來設計一個完整的光學器件。”李冠霖表示,他設計出一套基于光的干涉原理進行酒精濃度檢測的光學設備,得到了老師們的認可和稱贊,也讓他很有成就感和使命感。
北京理工大學光電學院院長趙維謙表示,儀器類專業的就業方向可分為幾個方面。
“一是可以進入大學或科研機構,從事聚焦前沿或基礎科學的科學研究工作;二是可以進入一些偏工程類的科研機構,或偏應用的工礦企業中,從事工程需求和應用端的儀器開發工作;三是可以進入一些市場化的公司,很多商業公司也有儀器類專業的人才需求和應用場景。”趙維謙說。
王琦、田金洲院士:中醫學類專業帶你探索幾千年的中國智慧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未晨
“中國醫學有著幾千年的歷史,能一輩子為它而付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王琦說。
中醫學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學科,那么,有著幾千年歷史的中醫學蘊含著怎樣的中國智慧?進入這個領域會有什么樣的發展?2023高招季《向往的專業·院士對話青年學子》節目邀請兩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王琦和田金洲對話青年學子,對中醫學類專業進行解析。
人們對中醫并不陌生,特別是新冠疫情以來,中醫在疫情的診斷和救治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對于想跨入中醫學類進行學習的學生來說,還要對這個專業有更深層次的了解。
“中國醫學既是中國古代文化哲學和科技的成果,也結合了現代科學的理念和方法,”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田金洲說,“這是需要我們去學習和探索的,很有趣。”
社會上對中醫西醫一直存在著比較和爭論。在王琦院士看來,中醫和西醫是解讀世界、認識生命的兩種路徑和方法,比如面對嗓子疼的患者,西醫和中醫會采用完全不同的兩種診治方式,“最終都能解決問題,因此,中醫和西醫之間不是簡單的加法,它們是相互補充的。”王琦說。
田金洲介紹,中醫學類專業的課程體系是“我主人隨”的,是以中醫課程為主,同時還加入了基礎性的、實用性的西醫課程,比如生物學、藥理學、解剖學等,“包括西醫的所有臨床課程,這些為學生與西醫的對接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隨著中醫學類專業的不斷發展,學習中醫學類專業的就業面也非常廣,在“促、防、診、治、康”各個領域都有很多工作的機會,全國范圍內有很多新建的中西融合協同醫院,這些醫院中也都設有中醫科。“還有康復領域,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社會需求量也很大。”田金洲說。
不過,無論對中醫學類專業有怎樣的了解,要想有所成就還是要做好吃苦的準備,正如田金洲所說:“無論選擇什么專業都需要同學們懷著好奇之心,付出艱辛的努力,還要采用探索性的方法去學習,只有這樣,未來才能成為一個好的醫生、好的研究員、好的教師。”
林忠欽院士:上天入地下海,沒機械類專業不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
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是上海交通大學歷史最悠久、最具代表性、最有影響力的院系之一。在學院學習和工作過的院士有近50位,人民科學家錢學森是1934屆的畢業生、“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王希季曾任渦輪機教研室主任、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顧誦芬是航空工程系1951年的畢業生。眾多校友參與創造了諸多中國第一:中國第一臺自動扶梯、第一艘萬噸輪、第一枚探空火箭、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人造衛星。
火箭、飛機、大輪船等“國之重器”的制造,都離不開機械工程專業培養的人才。
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長、上海交通大學原校長林忠欽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訪,通過與青年學子的對話,為學子們解讀機械工程專業,介紹學科前沿方向。
“我們國家是全世界培養工科人才最多的國家。”林忠欽說,在眾多的工科人才中,機械類人才是一個大類,約占工科人才的六分之一。2021年中國工程院咨詢研究項目《世界頂級工學院戰略研究》報告中曾透露,我國每年培養的工程人才總量龐大,每年工科畢業生總量超過世界工科畢業生總數的三分之一。
林忠欽說:“過去提到機械工程專業,人們總認為是物理、力學相關的專業,但現在,該專業特別強調與信息專業的結合,像我們高峰教授團隊,他們團隊在設計一個航天領域對接機器人的過程中,把結構力學和信息學充分融合。這是我們機械學科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對此,上海交大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專業大三本科生黃一驥特別有體會。他介紹,在一門名為“工程學導論”的課上,同學們會被要求以小組形式組隊解決一個企業遞交上來的實際工程難題,“我所在的團隊就是要在這門課上設計并制作一個垃圾自動收口裝置。”
首都航天機械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賀本碩博都在上海交大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就讀,是林忠欽院士的學生。他所在的公司是全國最大的運載火箭總裝制造企業,該公司的產品包括長征系列火箭。
“我博士畢業后,就是在公司一線做閥門產品,研究怎樣提高它的合格率、制造效率,進行工藝優化,天天泡在車間里。”王賀還記得,自己畢業前拿到了很多企業的offer,在征求林忠欽院士意見時,林院士明確告訴他“不要看錢,要看發展、看平臺、看做什么工作”。在林忠欽看來,上海交大畢業的博士,去工廠一線鍛煉“就很好”。
林忠欽告訴記者,機械工程專業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把“腦子里想的事情”變成現實中的產品,“數學、物理是基礎,這兩門課學好了,再喜歡搞一些發明創造的學生到我們機械工程學科,最合適不過。我們的學生愛動手、愛實踐,畢業后也愿意去一線動手實踐。”
陳孝平院士:臨床醫學專業培養“好”醫生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渺 實習記者 楊潔
“臨床醫學”,顧名思義,是“親臨病床”的意思。用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名譽院長陳孝平的話說,臨床醫學就是直接面對疾病、病人,研究疾病的病因、診斷、治療和預后,提高臨床治療水平,從而促進人體健康的學科。
“用同學們最容易理解的話來說,臨床醫學專業就是培養臨床醫生的專業。”在2023年高招季《向往的專業·院士對話青年學子》特別節目中,陳孝平院士告訴記者,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中醫學、護理學等,都是屬于醫學門類下面的一級學科。而在臨床醫學之下還有十幾個二級學科,如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急診醫學、老年醫學、神經病學,等等。
據陳孝平介紹,在我國,臨床醫學專業修業年限一般為5年,授予學位為醫學學士。我國還有10余所高水平醫學院校舉辦8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是本博一體化培養的,授予醫學博士學位。
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畢業后并不能直接當醫生,必須參加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通過考核后,方可注冊成為一名真正的執業醫師,還需要參加國家衛健委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和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逐步成長為某一個專業領域的專科醫生。
陳孝平告訴記者,自己上小學時,不要說想當醫生,甚至“看到醫生就害怕”,甚至打預防針時就往桌子底下鉆。“后來自己倒變成了一個醫生。”他感慨地說。
讓他動了這個念頭的,是兩位親人因病離世的打擊。后來,陳孝平開始在農村當起了赤腳醫生。隨后被蚌埠醫學院錄取,開始接受醫學教育,并最終選擇了肝臟外科作為主攻方向。
給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一例闌尾手術。當時,他在淮南九龍崗煤礦醫院實習,用不到20分鐘就完成了這次手術。如此快的闌尾手術,在當地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他發現,在自己的努力之下,最終能夠讓患者擺脫痛苦。
這段難忘的經歷讓陳孝平很開心,也讓他下定決心,“要成為一名外科醫生”。
他專門提到,青年醫生應該學習很多醫學界前輩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大醫精神,做到“三不計較”,即“不計較時間,不計較金錢,不計較個人得失”。
“我的老師裘法祖院士常說,‘德不近佛者不可以為醫,才不近仙者不可以為醫’。這兩句話是告訴每一個醫生和醫學生,對待病人不僅要有精湛的醫術,還必須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懷。沒有深厚的人文情懷,對病人沒有同情心,不能理解病人,不能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你的醫療水平再高超,技術再精湛,也絕不會成為病人需要的好醫生。”陳孝平說。
聶祚仁院士:材料類專業前景廣闊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程思
什么是材料?“我們睜開眼看到的全是材料”。
又是一年高考季,在2023年高招季《向往的專業·院士對話青年學子》特別節目中,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聶祚仁與青年學子共話材料類專業。
從身上穿的衣服、鞋子,房間里的建筑材料、桌上的玻璃花瓶,再到中國高鐵、航空航天……聶祚仁具體介紹了材料應用的不同場景,他表示,“材料是人類做有用構件的物質,不管是日常生活、工業生產,或者高技術領域都離不開材料,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1979年,聶祚仁在恢復高考后的第三年進入大學。那時候的他并不清楚自己將學到哪些專業知識,也不清楚自己對某個專業是否有著濃厚的興趣。大學本科進入機械專業,參加工作后碰到很多難題需要依靠材料專業的知識解決,讀研究生時便選擇了相關專業。
20世紀80年代,中國還無法研制出當下應用廣泛的易拉罐和噴霧罐加工用鋁材,需要依靠進口。聶祚仁介紹,“別看一個小小的鋁罐,在我讀研究生時,科學家就在研究怎么做出合格的鋁材,以便能加工成罐。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罐,其實還有很多大小用途各異的類似罐體,制罐的鋁材以及如何加工出需要的形狀,確實是近幾十年來高技術材料加工領域的突破。”在這樣一個又一個的實踐探索中,聶祚仁對材料專業的興趣愈發濃厚。
聶祚仁表示,“現在的專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通識教育,給學生專業訓練的經歷,在幾年的學習中形成獨立學習專業知識的能力。”材料專業涉及多學科領域,不僅需要夯實材料專業基礎,也需要學習相關基礎學科知識,在學習和實踐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從數理化基礎,到不同材料制備的方法、檢測分析,由于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使用要求,涉及各種不同的應用場景,在這樣一個廣闊領域中學習,就擁有了運用多學科專業知識和技能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他說。
在節目現場,在北京工業大學材料與制造學部2020級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生杜世偉看來,材料專業是一個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學科,基礎理論知識學習之外,需要更多進入實驗室、走進企業工程實踐。“到企業進行實際的工藝調研、數據收集更貼近專業的落地以及實際生產,對個人能力的提升,實際問題的理解有很大幫助”,杜世偉說。
聶祚仁介紹,新材料與新能源、信息是現代社會的三大支柱,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材料專業每年的本碩博畢業生大約有20萬人左右,但材料行業每年的人才需求大約在五六十萬。”
在聶祚仁看來,每一個專業都有攻堅克難、艱苦奮斗的過程,他鼓勵青年學子將遠大理想和自己的生活、工作實際相結合,有“自找苦吃”的恒心,“在干事創業的過程中攻堅克難、艱苦奮斗,為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大業貢獻一分力量”。
朱美芳院士:紡織類專業“藏”在衣食住行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
一件穿在身上能為人體降溫的服裝,一份對人體健康有益的纖維食品,一面可以保溫抗凍的玻璃外墻,一塊既輕便又抗撞擊的汽車外殼材料……人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硬通貨”——化學纖維材料。
2022年4月,工信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了《關于化纖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構建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現代產業體系,全面建設化纖強國。而在上海市政府提出的“未來產業創新高地”目錄中,材料產業也被放在前頭。
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朱美芳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訪,為即將上大學的中學生們指明學科前沿方向。
“數理化生好好學,再加上喜歡做實驗,那你可以試試報考材料大類、紡織大類的專業。”朱美芳1982年上大學開始,就在纖維、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做研究,40多年下來,她發現這個領域是長盛不衰的“朝陽產業”,“我最早學的專業就叫化學纖維,它與材料和紡織緊密相關。但現在材料、紡織大類專業和紡織產業鏈已經不再是同一個概念,它涉及眾多專業領域。”
記者查詢發現,僅東華大學就設有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紡織工程、非織造材料與工程、功能材料、復合材料與工程等多個紡織、材料大類的相關專業。朱美芳介紹,高分子材料就涉及當前最貼近生活的新塑料、橡膠制品等,比如座椅、桌子、輪胎、鞋底橡膠等。這些材料雖然看似平常,但也有不少被國外壟斷的情況,要把鞋底的橡膠做好,也不是一件容易事。
東華大學材料專業保研生顏賽特別喜歡自己的專業,臨近高考志愿填報季節,他專門錄制了一段視頻推薦自己的專業,“我們班級70%的同學都保研或者考研‘上岸’了,一個字,牛。”
朱美芳建議,進入大學就讀后,大學生們要做好4個方面的學習,這對學生未來的發展頗有益處。一是學會寫“Small Report”,記錄自己一天、一周、一個月的學習實驗情況,定期整理,給自己也提供給導師,不斷提煉總結、查漏補缺,適時調整自己的學習和科研策略;二是多跟老師們交流,多聽老師意見,多跟著老師做課題,跟著老師的指引有目的地參加一些行業講座和圓桌討論活動;三是要加強體育鍛煉,練就強健體魄,“大學時,我喜歡跑步,每天跑步1.5公里到3公里,所以我每天高強度做實驗也不覺得累”;四是適度參加社團活動,增強自己與人交往的能力。
朱美芳常說,“我們培養的最好‘材料’,就是‘我們的學生’。”
張宏科院士:電子信息類專業帶你走進信息時代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茜
電子信息類專業真的前景廣闊嗎?進入這個領域一定會有發展嗎?2023年高招季,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張宏科、華為機場與軌道軍團首席運營官王國鈺對話青年學子,對電子信息類專業進行了解析。
一些學生和家長在網上查詢這類專業時,發現其涵蓋非常廣泛,一時間感覺有些無從下手。張宏科分析,電子信息類專業“確實挺寬的”,比如底層有芯片,上面有材料,再上面有設備,設備上有系統。
據介紹,電子信息類作為大類招生,涵蓋范圍很廣,包括專業通信工程、信息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電磁與無線技術專業、電信工程及管理專業、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人工智能專業等。
張宏科認為,電子信息類專業前景廣闊,在當今社會“非常重要”。因為我們進入信息時代以來,電子信息行業帶動各行各業發展,幾乎每個行業都需要通信、網絡等的支持。
因此,從事電子信息領域的人也特別多。張宏科了解到,大部分高校,電子信息類專業的考生分數一般來說比其他類的分數要求更高,報考難度更大一些。同時,這個行業也已經聚集了一批優秀的人。
樊世豪正在北京交通大學通信工程專業讀大三,他對自己選的這個專業很滿意。在他看來,這類專業的一大特點是“理論和實踐并重”。他介紹,大一時主要學習數學基礎,比如工科數學分析、高等代數等;大二開始學習專業基礎課,比如電路、電磁場基礎等; 大三開始學習專業課程,比如通信原理、無線技術基礎等;大四和研究生通常會有去企業實踐的機會。
什么樣的同學適合學這類專業呢?張宏科認為,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學這類專業“容易就業”,也可以學到有用的技術,和當今信息社會接軌。對于一些對本領域很有興趣、特別愛鉆研的學生來說,選擇這個專業,也很有可能“成大器”。
王國鈺說,自己當年選擇進入這一領域,是因為“我希望做一個未來對社會有用的人,不愿意做一個價值的搬運工,愿意做一個價值的創造者”。他想對年輕人說,只要努力,每個人都能夠實現自身價值,為社會、行業作出貢獻。
王國鈺建議,同學們未來擇業要盡量向原創型的、發散思維的方向去發展。就具體的方向而言,可以多關注大咖在哪里,政策導向在哪里。
張宏科則語重心長地補充,學生考慮就業問題,首先需要把學校教的專業課程、實驗,學懂學透,這是“本”。第二要關注新技術,如果了解新的發展方向,同等條件下,就更加有競爭力。他說:“天上掉餡餅的機會不會有,還是要勤奮學習,刻苦鉆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