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世界經濟的“甜蜜時刻”
體制機制變革釋放出的活力和創造力,科技進步帶來的增長動力,是歷次重大危機后世界經濟走出困境、實現復蘇的根本10年前,有158年歷史的美
體制機制變革釋放出的活力和創造力,科技進步帶來的增長動力,是歷次重大危機后世界經濟走出困境、實現復蘇的根本
10年前,有158年歷史的美國雷曼兄弟轟然倒塌,成為國際金融危機的標志性時刻。10年來,世界經濟歷經低谷的煎熬和爬坡過坎的艱辛。近期,隨著各大國際機構不斷公布對世界經濟的樂觀預期,人們終于看到新增長周期的曙光。
世界經濟大面積恢復增長始自2017年。聯合國報告顯示,去年世界經濟增長率約為3%,是近10年來最大范圍的增長提速。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國際貿易增速提高,企業和消費者信心都在增強……全球經濟評論人士幾乎一致認為——2017年全球經濟實現了同步的、強勁的周期性回升。美國《華盛頓郵報》去年底發表的社論,甚至將“世界經濟的持續增長”列為當年全球發生的17件好事之首。
2018年伊始,世界經濟復蘇圖景更加清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分別將2018年世界經濟增速預期上調至3.7%和3.1%。世界銀行更是預測,世界經濟將在2018年迎來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的全面復蘇,“2020年前增速預計會一直保持在3%上下”。樂觀情緒不斷擴散,一切似乎如西班牙《阿貝塞報》所說,世界經濟正在經歷一個“甜蜜時刻”。
然而,長達10年之久的國際金融危機噩夢已教會所有人保持“危機感”。即便從去年開始不少經濟學家相繼指出危機已經結束,人們仍然充滿了對“肥皂泡破裂”的恐懼。英國《衛報》就提出了一個大大的問號:世界經濟這般理想的復蘇時刻究竟能夠持續多久?
需要人們保持清醒的是,世界經濟仍舊面臨諸多挑戰。2017年的復蘇增長主要源于全球性的投資恢復、制造業回暖以及全球貿易穩步增長,而這些如何持續都有待觀察。不少人傾向于擔心世界經濟增速已達到頂峰,而人口增長、投資不足、生產率提高速度放緩等結構性因素有可能阻礙世界經濟進一步提速。美銀美林強調,地緣政治風險、貿易保護主義及通脹超預期增長是未來值得關注的三大風險。此外,全球債務水平過高、英國“脫歐”進程、美國政策調整、貧富差距拉大等都是經濟發展的不確定因素。
縱觀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史,波浪式前行、螺旋式上升是一般規律。“世界經濟長遠發展的動力源自創新”——總結歷史經驗,體制機制變革釋放出的活力和創造力,科技進步帶來的增長動力,是歷次重大危機后世界經濟走出困境、實現復蘇的根本。
美國經濟學家努里爾·魯比尼不久前指出,大型經濟體實行結構性改革是確保世界經濟回升的必要努力,貽誤結構性改革將使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大。法國《費加羅報》則擔心,經濟和政治上的持續風險使西方民主國家面臨關鍵抉擇:是加速改革、重新團結起來,還是加劇衰落和分裂?西方國家的躊躇遲疑,更是襯托出中國深化改革的深刻世界意義。日本《讀賣新聞》觀察中國40年改革經驗,捕捉到2018年的新關鍵詞“從量到質”。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指出,中國領導人早就認識到,必須以施行改革來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從長遠看,中國和世界都將因此獲得巨大的改革紅利。
經濟危機往往是孕育重大技術的黃金時期。歷史上每一次經濟危機都催生著科技革命的因子,每一次危機過后都會迎來新技術發展的高潮。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正在創造歷史性機遇,“互聯網+”、分享經濟、智能制造等新理念、新業態蘊含著巨大商機,正在創造巨大需求,以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潛力不可限量。
法國作家喬治·貝納諾斯曾指出:“未來不是等火車一樣等出來的,是做出來的。”經歷震蕩的世界經濟是雨后的沃土,但觀望培育不出美麗的花朵,各國只有抓住機遇,撒下改革和創新的種子,辛勤耕作,“甜蜜時刻”才會有長期延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