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貧搬遷戶的“小年”:最美不過鄰里團圓飯
社區居民領對聯。 賀俊怡 攝(新春見聞)易地扶貧搬遷戶的小年:最美不過鄰里團圓飯2月8日,農歷臘月二十三,正值中國傳統小年,在貴州省黔
社區居民領對聯。 賀俊怡 攝
(新春見聞)易地扶貧搬遷戶的“小年”:最美不過鄰里團圓飯
2月8日,農歷臘月二十三,正值中國傳統“小年”,在貴州省黔南自治州惠水縣的5個易地搬遷社區,萬余名易地扶貧搬遷戶圍在圓桌前聊著家常,同吃小年夜飯。
在惠水縣明田新民社區,記者看到大紅燈籠高高掛,戴著圍裙的婦女緊張有序地把各種菜肴分在空盤里,男人們則端著盤子穿梭于圓桌邊上菜,坐在桌前穿著少數民族服飾的老人和小孩,吃得津津有味。
當地群眾把菜裝進盤子里。 周燕玲 攝
端著一碗飯的羅小韋心情激動得難以平復:沒想到在離開伙塘村的第二年,同村的鄉親們還能一起吃飯,很有家的感覺。
時間倒回至2016年以前,羅小韋還是惠水縣王佑鎮伙塘村的一名貧困戶,住在距離縣城70公里外的蒼莽大山里,從村里到縣城需要走1個多小時的崎嶇山路,再乘坐3個小時的班車才能到縣城。
“剛夠吃飽飯,一年收入也就幾千元。”羅小韋看著桌上22個菜開心的說,現在不一樣了,一個月的收入就有四五千元。
正在吃“小年”夜飯的易地移民搬遷戶。 賀俊怡 攝
2016年3月,羅小韋一家四口拎包入住移民安置點的新房,隨后接受1個多月的免費廚師培訓,在新民社區開了第一家飯館,取名“新市民餐館”。
坐在鄰桌的王永和今年63歲,比羅小韋一家晚半年搬進移民安置點的新家,目前3個兒女在外務工,他和老伴因年紀較大在社區做環衛工人,每人每個月有近2000元工資。
“喝水靠天下雨,旱季的時候要走兩個小時山路去挑水。”在王永和看來,只有搬出來才能有新生活。搬出來后,王永和在老家的11畝地被當地政府以300元每畝租來栽種果樹。
目前,在新民社區入住的易地扶貧搬遷戶有860戶3000余人。新民社區居委會主任余存斌說,聚集全部搬遷戶同吃小年夜飯,是為了讓搬遷戶增進鄰里感情,安居樂業。
晚上20時,不少吃飽飯的老人和小孩已離開圓桌回到家里烤火,羅小韋和鄰桌的王永和拼成了一桌,盡興地喝著當地的米酒,暢聊各種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和新年愿望。
航拍吃“小年”夜飯的易地移民搬遷戶。 周燕玲 攝
貴州作為中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5年來,像羅小韋、王永和這樣從“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地方“挪”出來170余萬人,開啟了新生活,減貧和搬遷人數中國最多,創造了中國脫貧攻堅“省級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