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還需要經歷創新之路 但必將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
30多公里長的東海大橋,蜿蜒在上海臨港與洋山港之間。45歲的龍在勇師傅在這條線路上往返了兩年多。6月的一個下午,他再次駕車行駛在橋上。
30多公里長的東海大橋,蜿蜒在上海臨港與洋山港之間。45歲的龍在勇師傅在這條線路上往返了兩年多。6月的一個下午,他再次駕車行駛在橋上。不過,說“駕”并不準確,因為他雙手交叉在胸前,而方向盤徑自動著。
旁邊車道上,一位貨車司機用余光掃了一下龍在勇,面露驚異,似乎在說:“這人怎么敢開車不用手?”這一眼,他瞥見的是汽車行業的未來——自動駕駛。
最熱與最難
東海大橋是目前全世界少數幾個自動駕駛應用場景之一。像龍在勇駕駛的這輛智能重卡共約30輛,都來自自動駕駛企業友道智途。友道智途CEO王瑞介紹,2021年智能重卡在東海大橋上轉運了4.08萬個標準集裝箱,今年計劃轉運10萬個標準箱。
自動駕駛以及它背后的智能汽車是全球競相發展的重點領域,也是各國全力搶占的產業戰略制高點。在中國,百度、華為、小米、造車新勢力、傳統車企紛紛入局。國家層面和多個省市出臺了一系列發展戰略、政策法規、標準規范。今年4月28日,北京試點乘用車無人化運營,首次允許自動駕駛車輛“方向盤后無人”。在上海,智能汽車相關管理辦法至今已經出了第三版。《紐約時報》甚至斷言:“自動駕駛汽車是本世紀最熱門的科技試驗。”
最熱門,恐怕也最困難。雖然有東海大橋上智能重卡這樣的成功案例,但自動駕駛仍只能運用于幾個單純的場景,還面臨難以攻克的長尾問題——那些在真實環境里發生概率雖小但數量龐大的極端情況,比如散落在道路中間的輪胎碎片、因道路維修臨時圍起來的錐桶。
業界普遍認為,要實現完全無人駕駛,路還很長。研究機構Pitchbook預言,各家自動駕駛企業需要再花60億到100億美元,才能在本世紀20年代末實現自動駕駛。
“盡管自動駕駛還需要經歷一段漫長的創新之路,但必將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史占中說,“未來汽車的差異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智能化,汽車將成為消費電子新的載體,上海如果能抓住自動駕駛產業鏈,就有望搶占電子信息產業的價值鏈高地,成為未來新興產業的搖籃。”
未來的高地
自動駕駛的世界是什么樣?馭勢科技聯合創始人吳甘沙曾在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新年論壇上如此遐想:“未來每一輛車都是一個移動的房地產,它把整個道路變成了商業街。它可以是移動影院,在車上享受非常震撼的視覺和聽覺效果;可以是移動健身房,車在路上跑,你在車上的跑步機上跑;可以是移動茶館,來一杯茶。當有了無人駕駛以后,城市里面大量的車、道路、停車位、加油站空間都被釋放出來。原來只是我們人在動,未來物可以動、空間可以動,相對移動、時空折疊,距離縮短。”
一旦變成無人駕駛以后,所有的功能都被重新定義了,創新的空間打開了。
被重新定義的,不單單是車本身,還有商業模式。史占中說:“自動駕駛時代,很多人將不需要買車,而只需要訂購由專業化公司提供的出行服務。這樣不僅可以提高每輛車的使用率,還可以減少停車需求。”
自動駕駛融合了諸多新技術,產業鏈很長:高性能芯片、人工智能、雷達、高精度地圖、5G、大數據……可以牽引多項產業發展。史占中回顧深圳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歷程指出,深圳當初抓住了PC和手機兩大產業,圍繞一臺電腦、一部手機的生產完成了相關零部件產業配套,從而讓電子信息產業至今保持活力。今天智能汽車的技術鏈、產業鏈遠遠超過當年的PC和手機。他說:“如果上海抓住自動駕駛,就有可能搶占下一輪產業革命的高地。”
完全自動還有多遠?
在上海嘉定,市民已經對頭頂激光雷達的自動駕駛出租車習以為常。這些車輛自動駕駛,方向盤后坐著的安全員只是在系統無法應對的情況下才接管。
“上下班高峰期間,自動駕駛出租車常常一車難求。” 下轉 5版(上接第1版)享道出行前瞻與創新事業部總經理袁棟梁介紹,自去年12月,這家公司的自動駕駛出租車免費向乘客開放,受到市民歡迎,70%乘客曾多次體驗。
除了享道出行,百度、小馬、滴滴、AutoX等企業的100多輛智能汽車也在嘉定測試道路上開展示范應用,市民通過手機App下單,就可免費乘坐。在大多數場合下,不管是乘客還是路人,幾乎分辨不出這些出租車是機器還是人在操控。不過,意外情況還是時有發生。記者在嘉定采訪時看到,一位行人推著輪椅在車道上緩慢前行,從后方跟上來的自動駕駛出租車顯得有些茫然無措,它尾隨行人,時而加速,時而剎車,一路走走停停,直到安全員接管。
這就是自動駕駛業界常常說的極端情況。這些極端情況出現概率低,但數量龐大(超過100萬種)。因此,行業里有個“二八法則”:用80%的精力去解決20%的極端情況。
不少人以為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會像手機App那樣一日千里。事實上,讓機器去駕車要難得多。谷歌自動駕駛的早期工程師戴夫·弗格森說,“你必須樂觀,才能每天挖空心思去解決從未被解決的難題,而且無法保證未來能解決。”
上海方案
當然,除了工程師挖空心思,政府也在想辦法。
上海“十四五”規劃中將自動駕駛所屬的人工智能列為三大先導產業之一,近年來的政府相關文件中也一再展望智能汽車的未來。
今年2月起實施的《上海市智能網聯汽車測試與應用管理辦法》特別提到,浦東新區可以制定完全自動駕駛的管理措施。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今年初表示“支持浦東無安全員駕駛立法”。上研智聯副總經理劉建泉說,這將是國內相關法規的重大突破。
同樣突破陳規的,還有自動駕駛產業鏈條上的另一環——汽車測試機構。
在上海智能網聯汽車技術中心有限公司(SICV),一項新奇的檢測正在進行:一輛轎車的四個輪子被四個巨大的滾筒支撐著,車輪時而加速、時而減速,車身卻不動。轎車正前方,環形幕布上播放的動畫模擬著路況場景。看上去,仿佛一輛汽車(而不是一個人)在玩賽車游戲。SICV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總監秦文剛介紹說,這輛汽車正在做整車在環仿真測試。
上海交大教授、SICV董事長殷承良說:“在仿真測試領域,由上海科研人員研發的多項新技術已處于全國甚至全球前列。當西方國家都在考慮單車智能路線的時候,我們已經在研究單車智能、車路協同兩條路線并行的技術路線,即‘聰明的車、智慧的路’,這是領先于世界的。”
在東海大橋上,自動駕駛的智能重卡穿行在普通卡車中,匯成滾滾車流。這個項目已實現5車編隊自動駕駛,不久后,編隊的安全員總數將從5人逐步減少,直至0。完全無人駕駛的未來又近了一些。
安全員龍在勇端坐在一輛智能重卡的駕駛座上,觀察卡車自主變速、擇機換道。他已經不像從前那樣緊張。“這兩年多,自動駕駛系統一直在升級,車越來越像人了。”他笑說,“我現在感覺自己是多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