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預警持續中 專家認為在以后的夏季可能還會成為常態
今年真是熱得非同一般。自入夏以來,我國高溫日數多、覆蓋范圍廣、多地最高氣溫屢破歷史極值。不止人熱得要冒煙了,樹都冒煙了!8月9日,河
今年真是熱得非同一般。
自入夏以來,我國高溫日數多、覆蓋范圍廣、多地最高氣溫屢破歷史極值。不止人熱得要冒煙了,樹都冒煙了!8月9日,河南省新野縣,一棵行道樹在持續高溫天氣下冒煙。無獨有偶,8月10日,重慶觀音巖,一棵大樹也冒煙“自燃”了。8月11日,江蘇南京,一只老鷹(黑耳鳶)飛行時中暑墜江,經醫治后放歸自然。8月12日,又一個歷史誕生了,中央氣象臺發布了今年首個國家級的高溫紅色預警!
這個出門見誰都像是“熟人”的日子,不禁讓人發出靈魂拷問,今年為啥這么熱?龍王去哪里了?
今年天氣為什么這么熱?
還記得今年沒雨的梅雨季嗎?根據省氣象臺提供的數據,今年6月10日入梅,比常年(6月8日)偏晚2天;6月26日出梅,比常年(7月8日)偏早12天;梅期16天,比常年少14天!而這背后的原因就是副熱帶高壓異常,時而將梅雨帶北抬至江淮流域,時而又南移,造成江浙滬地區少雨高溫的“空梅”。
造成6月以來高溫天氣連綿的主要原因跟大氣環流的異常狀況有一定的關系。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陳濤分析說,從目前監測上來看,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范圍偏大,強度偏強,在它的控制之下,我國南方地區整體上是受下沉氣流的控制,天空晴朗少云,白天在日照輻射的影響下,近地面加熱比較強烈,因此出現了大范圍的高溫天氣。
由于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表現出持續的強度偏強和面積偏大,以及今年夏天赤道中東太平洋拉尼娜持續發展,臺風生成源地(南海北部至菲律賓東側海域)長時間維持異常反氣旋,臺風活動也受到抑制。原本被江浙滬人民寄予厚望的“桑達”“翠絲”雙臺風,自身發育不良,北上過程中完全“剛”不過副熱帶高壓,半途就消散了。“翠絲”從生成到停編,生命史更是短暫,只有一天。
高溫紅色預警意味著什么?
8月12日這一天,人們又見證了歷史。中央氣象臺發布了高溫紅色預警,這不僅是今年首個,更是我國現行預警系統實行以來,第一次發布國家級高溫紅色預警。
我國高溫預警由低到高分為藍色、黃色和紅色三級。根據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陳濤的說法,發布高溫紅色預警,意味著我國高溫天氣的范圍和強度已經達到了影響比較大的程度,高溫天氣的紅色預警已經是高溫天氣預警的最高級別。
到底有多熱才會發布高溫紅色預警?中央氣象臺發布高溫紅色預警的標準是,過去48小時四個及以上省份部分地區連續出現最高氣溫達40℃及以上,且預計上述地區高溫未來仍將持續。而截至昨晚6:00,中央氣象臺已經連續三天發布了最高級別的高溫紅色預警。防御指南里明確提示,除特殊行業外,停止戶外露天作業。
這樣的日子還會熱多久?
根據中央氣象臺昨天發布的中期預報,(8月14-23日),江淮、江漢、江南、四川盆地及陜西南部等地還將出現持續高溫天氣,累計高溫日數可達7-10天;14-15日,河南、山東南部、蘇皖北部等地也將出現高溫天氣;上述地區最高氣溫可達37-39℃,局地可超過40℃。
中國天氣網還表示,從目前預報來看,即便是23日進入處暑,24日三伏天結束,高溫恐怕也沒有結束。甚至8月下旬,江淮、江漢、江南以及四川盆地仍多高溫天氣,很有可能刷新預警天數最長紀錄。
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陳麗娟13日也稱,未來兩周,南方高溫天氣仍將持續。預計今年6月以來我國出現的罕見高溫天氣,有可能達到1961年有完整氣象記錄以來最強的一次高溫事件(目前區域性高溫過程還沒有超過2013年)。
這種高溫酷暑的日子在以后的夏季可能還會成為常態!
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陳麗娟表示,在以后的夏季,高溫熱浪出現的頻率可能會比較多,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高溫熱浪事件可能會成為一個新常態。未來如果是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溫室氣體影響效應是非常強的,那么這種高溫酷暑出現的可能性會比較大。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第六次評估報告也指出,20世紀中葉以來已經觀測到了許多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變化,這其中,高溫熱浪的頻發多發是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征。
同時,由于持續高溫酷暑、降雨偏少,長江沿線的氣象干旱不斷發展,目前重慶北部、湖北西部、蘇皖南部、浙江北部、江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區已經有重旱甚至特旱出現。
為什么不進行人工降雨?
烈日當空,最近不少讀者也在問,為什么不進行人工降雨?首先,氣象學上沒有“人工降雨”,只有“人工增雨”,更專業點說,叫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其原理是,借助火箭或飛機等工具向空中滿足一定條件的云層播撒凝結核或人工冰核,促進小云滴迅速增大成雨滴,或小冰晶盡快長大再下落融化為雨滴,降落到地面。
人工增雨也不是憑空造雨,而是天空中要有適合開展作業的云團,利用云和降水物理學原理,通過向云中撒播降雨劑(鹽粉、干冰或碘化銀等),使云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人工增雨只能引導云層盡快產生降水、更多產生降水,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合適云層的情況下是不能實現“人工降雨”的。
怎樣的云才適合人工增雨?根據氣象臺科普,至少要符合4個條件:作業區云厚至少要2-3km、云底高度2km以下、云的面積達到幾十平方公里和有一定上升氣流的云。太薄和面積太小的云難以提供足夠多的小云滴,相當于無米下鍋。云底太高則會導致雨滴還未降落到地面就在空中蒸發了。
所以,不是人類不想天天進行“人工增雨”,而是在強大的副熱帶高壓控制下,即使有云,往往也是高高在上的薄薄一層或者偶爾飄過一兩朵棉花糖樣的淡積云,這樣的云層是不能滿足人工增雨作業的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