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6%的同學朋友圈會屏蔽爸媽 真實反映“新生代”與父母輩的“代溝
記者不久前對一個班的同學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約82 6%的同學表示朋友圈會屏蔽爸媽,這些同學的屏蔽理由多是發布了屬于個性情緒化的內容,
記者不久前對一個班的同學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約82.6%的同學表示朋友圈會屏蔽爸媽,這些同學的屏蔽理由多是“發布了屬于個性情緒化的內容”,不想讓父母了解自己的另一面。
這樣的調查結果,真實地反映了“新生代”與父母輩的“代溝”。
代溝是指年輕一代與老一代在思想方法、價值觀念、生活態度、興趣愛好方面存在的心理距離或心理隔閡,狹義地理解則是指父母子女之間的心理差距或心理隔閡。“代溝”一詞由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人類學家M·米德在其著作《代溝》一書中首次提出,后被廣泛使用。
時下的青少年,超過八成會屏蔽父母,是一種令人遺憾的客觀存在。在日益重視親子關系的今天,這樣的現實狀況著實令人揪心。現代社會,已經絕少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類家長作風的生存環境,也很少有人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孝悌禮儀”來要求孩子們,而尊重孩子天性、滿足孩子合理要求、保護孩子幼小心靈不受傷害等現代育兒思想已廣為傳播,為什么年輕一代與上一輩之間的代溝非但沒有減小,反而被新媒體朋友圈進一步放大了呢?
中國社會歷來習慣以孩子為中心,將孩子置于過分保護的空間。初一女生小玲剛發了一條表情包加“廢咯”兩個字的朋友圈,姥姥詢問“你摔著了”的追問馬上來了,在得知沒什么事情發生之后,就勒令小玲立即刪掉這條“不祥”的信息,小玲從此將姥姥屏蔽了。初一年級的小于同學,在歡樂谷過生日后發朋友圈“揣著一口袋的開心,滿載而歸”,被姥爺批評“這樣寫讓人怎么看得明白呢”。小于覺得反駁長輩不禮貌,不解釋自己又不痛快,隨后也屏蔽了姥爺。老一輩過分關注小一輩,一點點小事就大驚小怪,看似是濃濃的愛,實際上正以愛的名義將小一輩推得越來越遠。給孩子留足成長的空間,就需要上一輩(老一輩)放手、放心、放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另外,兩代人對朋友圈的態度也對我們很有警示意義。在被問及“為什么要屏蔽家長和老師”時,有同學說出了自己的疑問:“為什么成年人的朋友圈里很少真情流露?”這位同學表示,我(朋友圈)想說的一定是我內心里的話,但爸爸媽媽、老師們的朋友圈基本都是“歲月靜好”,這讓兩者很難融合。某次考試后小釗同學考了第一名的好成績,他第一時間在朋友圈里發布了自己的分數,不到一分鐘,媽媽的電話就打過來了:“你考得很好,但是沒有必要發朋友圈,大家會以為你在炫耀!”如何衡量朋友圈的恰當與不恰當?不應該是家長的一廂情愿,應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類如禮義廉恥孝悌忠信之類,我們不應該丟,而應該將它變成世世代代的核心價值觀,讓前一輩和后一輩共同秉持這樣的價值觀,代際傳承才會有共同的主心骨,代溝也才能逐步消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