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男生玩劇本殺“入戲”太深 被診斷為“重度游戲成癮”
20歲大學男生小劉,被家人緊急送到了浙江省立同德醫院心身科主任李曉一主任醫師的門診。小劉母親哭著對李主任說:我兒子最近玩劇本殺快走火
20歲大學男生小劉,被家人緊急送到了浙江省立同德醫院心身科主任李曉一主任醫師的門診。小劉母親哭著對李主任說:“我兒子最近玩劇本殺快走火入魔了,醫生你快救救他吧。”
在與小劉深度交流后,李主任得知,小劉原本是一個不愛社交的人,性格內向但很聰明,對在讀專業不大滿意。在朋友介紹下,他玩起了劇本殺,一開始結識了不少新朋友,可后來學也不想上了,天天就想著玩游戲,導致整天精神萎靡,半夜甚至還會大喊大叫,以為自己是劇里的角色。最終,小劉被診斷為“重度游戲成癮”。
經常玩游戲=游戲成癮嗎? 需要精神科醫生詳細評估和診斷
劇本殺,近些年的新興游戲,以劇本的形式虛擬出一個案情故事,讓玩家在故事中扮演不同角色,以語言、表情、肢體動作等來展現人物特點,并通過層層推理找出“真兇”和真相。由于劇本殺具有極強的故事性和場景性,吸引了不少年輕人。
然而,沒想到的是,真有人玩劇本殺玩成了“游戲成癮”。
浙江省立同德醫院臨床心理科湯路瀚副主任心理治療師指出,“臨床中,我們遇到的游戲成癮來訪者多以男性青少年為主,即家長常說的‘網癮’現象。是否達到游戲成癮的診斷,需要精神科醫生詳細的評估和診斷。”
湯路瀚說,根據WTO發布的第十一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游戲成癮又被稱為“游戲障礙”,是指一種持續或反復地使用電子或視頻游戲的行為模式,表現為游戲行為失控,游戲成為生活中優先行為,不顧不良后果繼續游戲行為,并持續較長時間,屬于精神疾病的范疇。
經常玩游戲屬于游戲成癮嗎?湯路瀚介紹,判斷“游戲成癮”須符合三個核心特征——
1.對玩游戲的控制受損,比如對游戲行為的開始、頻率、時長、結束、場合等失去控制;
2.增加游戲的優先權,使游戲的重要程度高于其他生活興趣和日常活動,如睡眠、進食、做作業、上班等;
3.盡管已經因游戲產生了負面影響,但游戲行為仍在繼續甚至升級。行為模式具有足夠的嚴重性,導致個人、家庭、社會、教育、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領域的重大損害。
做夢全是坦克!大學時沉迷電腦游戲
心身科醫生是怎么戒掉游戲癮的?
同樣是玩劇本殺,為什么有人能節制游戲,有人卻無法控制而發生“成癮”行為?
浙江省立同德醫院心身科馬永春副主任醫師分析,由于所處年齡階段的關系,年輕人對新生事物往往有更多好奇,更愿意參與嘗試。同時,劇本殺自帶的體驗屬性,會帶來強烈的體驗感和新奇性,容易吸引到部分年輕人。但是,其中一部分自控力差、追求過度體驗者就容易發生成癮行為。
“說到底,劇本殺的本質是游戲,只要是游戲就可能帶來成癮問題,這與青少年過量喝奶茶、喝可樂帶來過度興奮失眠等問題是同一個道理。其本質上是自我管理能力的欠缺和控制力的下降。”
馬永春坦言,游戲成癮的患者和本身性格有很大關系,性格缺陷或性格易產生偏差的;意志相對薄弱的;容易產生緊張焦慮和沖動情緒的人往往更易“中招”。
“玩游戲的人有千千萬萬,適當游戲,對于緩解日常工作的壓力和現代生活的緊張有一定作用。大多數人一旦發現過度游戲犧牲了正常生活,與現實生活發生了沖突,會克制并較快回歸現實。”
馬永春說,自己念大學時曾迷過當時很流行的一款電腦游戲《紅色警戒》。這款游戲類似于坦克大戰,有段時間他熬夜玩,結果連做夢也全是坦克。因為睡眠不夠,白天還呈現出疲勞狀態,影響了正常學習生活。
“身體和大腦給我的反饋是應該終止這樣的糟糕狀態。”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后,馬永春立刻終止了這種無節制的打游戲狀態,偶爾想玩也只是有節制地玩一玩。
馬永春說,如果是性格有缺陷或有偏差的人,即便大腦得到了這樣的糟糕反饋,依然會放棄正常生活沉溺于游戲,逃避他在現實中真正的身份和責任,甚至深度代入游戲中的人物。
“可以說,游戲成癮是自我放縱過度后的必然結果。部分游戲成癮的患者,大腦額葉功能已經出現一些損傷,且有科學研究表明,長期沉迷游戲會改變大腦結構。”
游戲成癮的自然病程有多長?
目前不同研究之間的結論差別較大
湯路瀚副主任心理治療師說,游戲成癮屬于行為成癮,與物質成癮有諸多相似之處。有研究者將游戲成癮者玩游戲時間越來越長、在游戲上花費金錢越來越多等類比于物質成癮的耐受性增加;將停止游戲后產生的易激惹、抑郁、沖動等情緒及行為反應類比于物質成癮的戒斷反應。
游戲成癮者主觀上感知到對游戲的渴求,可能難以區分游戲中的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因此會導致軀體問題、精神行為問題及社會功能損害。
軀體問題包括睡眠不足、晝夜節律紊亂、營養不良、胃潰瘍、癲癇發作等,嚴重者可因久坐形成下肢靜脈栓塞,甚至引發肺栓塞而猝死;精神行為問題包括易怒、焦慮、攻擊言行、抑郁、負罪感等;社會功能損害包括拒絕上學和社交活動、家庭沖突增多、重要關系喪失、學業成就或職業績效受損等。
另外,游戲成癮常與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抑郁障礙、焦慮障礙、雙相情感障礙、睡眠障礙、人格障礙、社交恐怖癥等其他精神障礙共病。
“游戲成癮的自然病程尚未得到清晰認識,不同研究之間的結論差別較大。有研究報告指出,84%的患者在2年后的追蹤調查中依然處于病理性狀態;但也有一些研究提出,僅26.5%患者在2年之后隨訪中依然有游戲相關問題,在5年追蹤中癥狀嚴重程度會發生中等程度的下降等。”湯路瀚說。
“入戲”越深往往被催眠得越深
孫儷、梁朝偉等演員
是如何從角色中抽離出來的?
與普通電子游戲相比,劇本殺有個特性,即需要真人扮演角色,玩家與角色融為一體,增強玩家的沉浸式體驗。開局后,不管是陌生人還是老朋友,進入情節就要開始呈現各種關系和互動。
“對容易接受暗示的人來說,他們可以迅速醞釀情緒代入角色,加上特定的環境設置更容易沉浸其中,在短時間內接觸和處理各種信息并作決策,體驗不同人生的悲歡離合。劇本殺體驗過程其實類似于催眠。”馬永春副主任醫師表示,二者都呈現出與現實相反的狀態。參與者在游戲中越投入,走入越深,被“催眠”得也越深。在催眠狀態,人能打破自己結構化的思考模式,嘗試自己心理結構的另一種工作方式。
“游戲結束后,普通人確實需要一點時間來抽離‘角色’。但若一直沉迷其中,反復透支情感,對于本人精力和心理狀態是一種損耗,反過來影響日常生活和正常的人際交往。”
馬永春說:“日常我們也會看到個別演員在電影或電視劇殺青后,依然深受角色影響,出現相關的情緒問題。”
比如,孫儷曾因《甄嬛傳》備受關注,獲得贊賞的背后她承受著入戲太深走不出來的情況,后來不得不通過吃零食減壓。再比如,梁朝偉演了《色戒》中的大漢奸易先生,感覺自己變成了那個人,曾一度每天都活在水深火熱的惶恐中,精神備受折磨。
“當然,絕大多數演員都學過專門的心理課程,不僅可以幫助演員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和行為方式,解讀人物關系、潛臺詞及內心感受,塑造生動的角色形象,也教演員如何從角色中抽離。”
馬永春還提到玩劇本殺的另外一種情況,即參與者不是很容易進入角色,那么在其中就會體會糾結,感受沖突,甚至痛苦。
“這種就是我們常說的‘社恐’,也就是社交焦慮障礙。”馬永春提到曾經有一個高中生到他門診就診,說被朋友拉去參加了一個劇本殺的游戲,其中有一半以上的人都不認識,在參與的過程中,他甚至需要用鉛筆扎自己的腿才勉強完成,回到家就覺得情緒失控。后來在藥物和心理雙重治療下,過了幾天才恢復。
戒斷游戲成癮需多方位干預協調
建議對劇本殺內容進行分級管理
李曉一主任醫師說,行為成癮的心理社會因素相對復雜,一般認為與家庭因素、個人心理特質以及個體共患病等因素相關。
目前,針對成癮的措施主要集中在心理干預——
認知療法:通過改變心理障礙者的認知來促使其行為的改變,是基于培育健康信念和改變元認知的方法來實現元認知的重塑和健康信念的樹立,以此治療行為成癮及其傾向。
行為療法:分為將游戲行為與負面情緒相聯結的厭惡療法,和針對行為障礙觸發點進行脫敏的脫敏療法。
正念冥想療法:又稱正念治療,是指個體自我深入察覺,將注意或意識集中到一個客體、聲音、意念或體驗而進行治療的一種方法,意念冥想療法輔助認知-行為療法可以更好地減少游戲成癮戒斷反應的出現以及治療停止后的反跳現象。
家庭治療和團體輔導:二者在原理上較為類似,均是以團體為對象,通過改善成癮患者生活環境中不良的因素,來預防和治療。
“目前,經過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小劉(注:文章開篇的大學男生)情況尚且穩定。”李曉一說。
馬永春副主任醫師建議,對于劇本殺的管理應該參考網吧或者網絡游戲的管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內容管理。避免政治色彩、信仰沖突和暴力過多的內容。
2.對未成年人做好教育,提醒監護人做好管理,比如幫助孩子對劇本內容進行選擇,并且把控游戲時間。
3.將內容進行分級管理,青少年接觸的內容應該清潔安全,過于暴力的內容做好提醒和年齡準入,避免反復高頻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