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觀察】新發展階段加強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的實踐與思考-環球快資訊
【行業觀察】新發展階段加強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的實踐與思考,金融,縣域,三農,農村支付服務環境
作者| 高青 張國亮 陳曉輝 韓東澤供職于中國人民銀行臨汾市中心支行
責任編輯| 楊琪
編者按
【資料圖】
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是實施振興鄉村戰略的重要依托,在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有著重要作用。改善農村支付服務環境不僅可以豐富農村支付結算手段,還可以促進城鄉居民支付體系均衡發展。本文結合新發展階段山西省臨汾市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實際,開展調研深入分析,提出相關建議。
1
臨汾市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成效顯著
賬戶滲透率穩步提升。截至2022年底,山西省臨汾市農村地區已累計開立個人銀行結算賬戶977.8萬戶。人均擁有2.87個銀行賬戶,同比上升2.66%。臨汾市農村地區銀行卡在用發卡數量達839.84萬張,人均持卡量為2.46張,同比上升3.36%。
支付服務可得性持續提升。截至2022年末,臨汾市鄉鎮銀行業金融機構覆蓋率達100%;平均每萬人擁有1.85個銀行網點,與上年基本持平;全轄共有ATM機2745臺,POS機具2.38萬臺;建成3713個助農取款服務點,已經初步構建起了遍布城鄉、縱橫交錯的農村服務網絡,實現了“村村通”金融服務,拓寬了金融服務覆蓋面,有效降低農村偏遠地區人民群眾享受金融服務的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截至2022年末,臨汾市農村地區助農取款服務點共辦理各項支付業務(含取現、匯款、代付等)85.98萬筆,金額3.34億元,業務運行較為平穩。
移動支付得到顯著發展。2022年度,臨汾市銀行業金融機構共辦理網上支付業務1.37億筆,金額1.64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2%和41.38%;移動支付業務2.85億筆,金額0.92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和6.43%;2022年銀行業金融機構共辦理農村地區網上支付業務516.3萬筆,同比減少24.35%;移動支付業務1231.47萬筆,同比減少36.9%。受疫情等因素影響,農村地區網上支付、移動支付業務量有所下降。
2
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面臨的新形勢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部署,將為農村支付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隨著農村經濟水平的提升,農村居民的支付需求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對農村地區支付環境建設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需要加大力度。中國人民銀行臨汾市中心支行(以下簡稱“人行臨汾中支”)近年來致力于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工作,加大力度建設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點,農村支付服務質量進一步提升。在優化銀行網點布局、設立助農取款服務(站)點、創新支付工具應用、開展支付知識宣傳等方面,臨汾轄內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郵政儲蓄銀行、農業銀行等主要涉農機構做了大量工作,積極推動農村支付環境更加便捷高效,但城鄉之間仍存在差距。臨汾市轄地區的各類支付手段已相當完善,個別山區縣域、偏遠鄉鎮地區的新型支付工具推廣應用還需加強,特別是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后,農村地區金融機構需要在日常的終端機具、經營場所和現金消毒方面投入更多資金。
二是農村支付服務供給與產業發展需求應實現平衡。隨著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新型移動支付工具不斷迭代升級,為市場經濟注入支付“活水”,為市場主體帶來極大便利。相對于城市而言,農村偏遠地區的支付服務市場應用場景、特色產品較少,居民享有的金融服務資源有限。縣域鄉鎮大多是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提供相關金融服務,全國性商業銀行拓展農村市場源動力有待提升,農村支付服務供給與農村發展需求有待平衡。
自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農村產業逐漸呈多元化、規模化發展,現代農村經濟發展形勢催生一批以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特色農產品為載體的線上直播帶貨、網店經營模式。可見,農村產業經濟的發展進一步帶動了農村地區對各類支付服務的需求,因此,農村地區略顯單調的支付手段、不夠充分的農村金融服務支持與現階段農村產業經濟多樣化的發展現狀難以匹配。
三是支付服務適老化需引起重視。據山西省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臨汾市現有常住人口397.65萬人。其中,60歲以上者占18.08%,65歲以上者者占12.17%。社會老齡化程度在加深,隨著金融科技和數字經濟的發展,金融機構展開數字化轉型,將部分金融服務從線下轉向線上,金融智能技術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和體驗的同時,老年群體較難充分享受線上金融服務帶來的便利。
3
推動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的建議
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任重道遠,要堅持以服務“三農”為宗旨,深入調研,引導各涉農機構主動創新服務模式,提升服務質量,全面推進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更好地適應農村地區新的支付服務需求,不斷提升“三農”支付服務的獲得感,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金融力量。
一是健全制度機制,持續改善農村支付服務環境。根據農村發展新實際,參照《關于全面推進深化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的指導意見》,通過減免稅費、政府補貼等政策優勢激發涉農機構在農村地區開發建設的積極性。同時,引導具備承辦助農取款服務資格的銀行機構、非銀行支付機構,加大農村金融服務站(點)的建設,拓展服務站(點)功能,進一步優化支付市場結構,提高非現金工具在農村地區的使用,提升農村居民支付服務體驗感。
二是堅守自身定位,深入調研精準發力。金融賦能鄉村振興工作,涉農金融機構應該“唱主角”,特別是機構法人在縣域、業務在縣域、資金主要用于鄉村產業的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村鎮銀行,應找準定位、明確方向,拋棄規模擴張的發展導向和思維定式,充分發揮地緣優勢、人緣優勢,健全市場、組織、產品,加大配置相應金融服務基礎設施,依托基層網點拓展服務廣度和深度,開發與當地特色相適應的金融服務,幫助農村全面發展生產、生活和生態。同時,發揮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優勢,加強對產業鏈供應鏈生產經營主體的數字化認知,對投融資需求的真實性進行準確識別,對信用資金的流向進行動態監測,解決好農村市場主體融資問題。
三是優化金融網點布局,豐富農村金融服務。一方面,鼓勵商業銀行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狀況,在保證經濟效益前提下,合理調整現有網點布局,適當增加農村營業網點,增設ATM機、智慧機等設備終端,加大新型移動支付工具推廣,為農民提供更加快捷高效的金融服務。
另一方面,結合各地農村產業發展規劃,找準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服務需求點,不斷豐富和完善新型服務模式,為農村產業發展提供優質金融服務。其一,以縣域特色產業發展為重點,整合支付體系資源,推動線上線下一體化。引導各金融機構精細匹配不同群體需求,創新推出各類信貸產品、支付產品,建立以服務“三農”為主體金融生態圈。
其二,積極與政府部門、涉農企業溝通,以“整村授信”體系為依托,以“全面授信”體系為平臺,打破農戶信息“數據孤島”,推進大數據在部門間互聯互通和公共數據源的整合,破解因征信“空白”造成的信貸難題。
其三,以農村金融服務(站)點為依托,推動“支付+特色產業+電子商務”融合發展。以支付為橋梁,連接各類線上及線下商城,并借助銀行機構自有電商平臺,將資金引進來,把產品帶出去,切實發揮支付助力農村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
四是聚焦老年客群,消除支付數字壁壘。聚焦老年人“不會用、不便用、不敢用”等現象,實行專人“一對一”接待老年客群,提供進門引導、業務講解、優先辦理等全方位適老化金融服務。各機構網點要為老年群體配備老花鏡、放大鏡、輪椅等基礎服務設施。同時,鼓勵和引導各銀行機構積極開展手機App適老化改造,如增加方言版、老年版等功能,提升移動支付產品的易用性,同時加大移動支付宣傳力度,為老年客群面對面、手把手地講述各項金融知識和操作方式,讓老年人更加深入了解移動支付的便利性、安全性和優惠性,消除對新型移動支付工具的“畏難心理”,跨越“數字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