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開魯農民當起“甩手掌柜” 種田只需“袖手旁觀”
今年,平安村依托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整合本村土地資源、農機資源、人力資源,整村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助力村民增收致富。楊景欣攝 平
中新網通遼4月19日電 題:內蒙古開魯農民當起“甩手掌柜” 種田只需“袖手旁觀”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現在從種到收,我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等到豐收時節,‘坐收’糧食。不僅減少了開支,還能空出時間打工增加收入。”說起社會化服務帶來的便利,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開魯縣義和塔拉鎮平安村村民邱相寶豎起了大拇指。
春爭日,夏爭時,一年農事不宜遲。連日來,在開魯縣廣袤的田野上,一臺臺旋耕機正開足馬力平整土地。
開魯縣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部、通遼市西部,地處西遼河沖積平原腹地,是傳統農業大縣。
今年,平安村依托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整合本村土地資源、農機資源、人力資源,整村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圖為邱相寶查看旋耕后土壤疏松情況。 楊景欣 攝平安村黨支部書記、合作社負責人王利東告訴記者,合作社為依托開展社會化服務,進一步減少人工成本、種植成本。
“僅是旋耕這一項,村民每畝地能省8元錢,這樣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解放了村里的勞動力,同時也減少了村民種植投入。”王利東說,人工雖然少了,可是合作社全程機械化作業,效率大大提高。
連片收種效率大幅提高,農戶不用費心管理,只管坐享分紅收益。據了解,目前平安村共有248戶常住戶與村黨支部簽訂了農業社會化服務協議,服務面積4000畝。
2023年,義和塔拉鎮鼓勵各嘎查村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針對農戶需求“對癥”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從環節托管入手,重點推廣“耕種防收”多環節托管服務模式。
義和塔拉鎮綜合保障和技術推廣中心主任王彩軍表示,今年鎮里引導各嘎查村通過村兩委領辦合作社進行統一翻地、統一種地、統一植保、統一收割,實現糧食生產降本、提效、增收,助推農業現代化,助力鄉村振興。
“目前,全鎮整村推進社會化服務4個村,面積達27000畝,其余嘎查村采取打造示范塊方式推進,逐步轉變農戶的生產經營方式,以服務促進村集體和農戶雙增收。”王彩軍看來,土地托管解決了一家一戶分散的種植和農村勞動力不足問題,有利于農業生產技術集約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專業化,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實現了農村現代化。
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讓農戶徹底當起“甩手掌柜”,下田種地升級為“袖手管地”。與此同時,土地托管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土地撂荒現象,對于穩定糧食生產面積、保障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圖為旋耕機在田地里作業。 萬麗麗 攝平安村村民邱相寶的25畝地,今年全都托管到合作社。“以往自己種時,種子、化肥、農藥都得自己采購,玉米的播種、植保、收獲都得靠自己。”邱相寶說。
作為國家社會化服務項目的試點縣,近年來,開魯縣圍繞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解決農戶一家一戶辦不了、辦起來不劃算的生產難題,促進農業生產產業化經營、規模化發展,實現了農民、農業、農村三方受益。
據開魯縣農牧局種植業管理股負責人王曉磊介紹,截至目前,全縣共有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454家。“今年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工作由產中機械化服務,擴展為產前農資配送、產中耕種防收機械化服務、產后烘干倉儲以及銷售,開展全程社會化服務,全縣實施社會化服務40萬畝,覆蓋10個鎮,服務農戶達1.7萬余戶。”王曉磊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