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對七旬夫妻,打造起半個世紀不換防的“護邊驛站”-快消息
20世紀70年代以來,韓淑秀和愛人薛奎在三岔口邊境派出所移民管理警察帶領下為國戍邊。
每天清晨4時,韓淑秀和老伴兒便帶上自制的干糧和水,開始了一天的守邊、護邊、巡邊工作。有時晚上八點多,他們還往返于近20公里的邊境巡邏路上。包村民警換了一批又一批,老兩口卻一直默默地守護在這片土地上。
71歲的韓淑秀和75歲的老伴兒薛奎是黑龍江邊檢總站牡丹江邊境管理支隊三岔口邊境派出所年齡最大的護邊員家庭。20世紀70年代以來,韓淑秀和愛人薛奎在三岔口邊境派出所移民管理警察帶領下為國戍邊,成為守護祖國“北大門”的“活界碑”,打造了半個世紀不換防的“護邊驛站”。
(相關資料圖)
用一生守護祖國邊防線
1971年5月1日,韓淑秀和薛奎在金場溝舉行了簡樸婚禮。婚后,時任所長李鐘健對夫妻倆說:“你們兩口子住在這里,有義務協助派出所守邊護邊,邊境安全穩定了,你們才能安心過好自己的小日子。”淳樸的韓淑秀把李鐘健的話記在了心上,從那時起,她就在派出所的帶領下擔起了護邊重任。巡邊清套、執勤守卡、政策宣傳……迄今為止,韓淑秀夫婦提供有價值的護邊信息600余條。
50年來,她和老伴兒在巡邊過程中多次近距離遇過黑熊、野豬,甚至聽過虎嘯。有一次,他們在經過屯南金場溝河時,被暴漲的山洪沖出一里多地,幸虧被村民發現才脫離危險。
隨著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同時期的許多鄰居好友都已搬出了東大川村,只有她和老伴兒依然堅守在這條邊防線上。有人問為什么不選擇去40公里外的縣城,和兒女在一起過輕松的生活?韓淑秀說:“如果都搬走了,我們的邊防線怎么辦?我們的村子怎么辦?我要用一生來守護好祖國的邊防線。”
甘于奉獻 初心不改
韓淑秀巡邏時會隨身攜帶十多份護邊宣傳單,以及一把鉗子和幾根粗鐵絲。邊境線上的鐵絲網有時會因為野生動物沖撞損壞,這時鉗子和鐵絲就能派上用場。
東寧的氣候四季分明,每個季節都有容易發生違邊的特殊時期。秋季采集期,因采集山野菜可能誤越邊境的人員增多,韓淑秀就主動擔當起了政策法規宣傳員,在巡邊過程中對上山采菜的人員進行法規政策宣傳,并對人員進行勸返。讓韓淑秀最引以為傲的是這些年勸返了多名險些誤越國境的外地群眾,制止了多起企圖非法狩獵行為,修復了不少破損的邊境設施。
韓淑秀說:“在我們心中,能為黨和國家做些貢獻是件值得驕傲的事情。”
風雪邊關 擁軍愛警
金場溝屯距三岔口邊境派出所近40公里,民警往返的小路顛簸難行,偶遇大雪封山,返程便格外艱難。于是,韓淑秀把僅有的兩間房騰出一間,作為“驛站”讓駐勤的民警們留宿休息。冬天燒火炕取暖,夏天備瓜果消暑,餓了下廚做飯,病了買藥照料,四五十平方米的“驛站”,成了民警們溫馨的“家”。
很多剛剛大學畢業入警的青年警察被分配到邊境工作一線,需要進行下鄉走訪、邊境巡邏等工作,有些同志不適應新環境,韓淑秀就像媽媽一樣悉心照顧他們,陪著他們逐戶登記走訪了解村戶情況,到家里休息、住宿、縮短適應期,用自產的農家菜和細致入微的關愛溫暖著年輕民警。三岔口邊境派出所原警長王希林在駐村執勤時偶感風寒,高燒昏迷,又趕上大雪封山和通信中斷,韓淑秀老人在兒女的幫助下,蹚著雪往返40多里路,買來退燒藥和消炎藥,照顧一夜未合眼,直到他痊愈。
三岔口邊境派出所民警換了一茬又一茬,但韓淑秀家的“護邊驛站”一直都在。如今,老兩口又在房前隔街翻蓋了三間大瓦房,無償提供給派出所當“警務室”。在他們的帶動下,三兒子薛連軍退伍后也主動加入護邊隊伍。薛連軍循著父母的足跡翻山越嶺、查看界碑、義務巡邊。他說:“父母一輩子堅守在祖國的邊境線上,執著地做著擁軍愛警護邊這件事,他們的行為深深地影響著我的成長,我要帶著他們的初心一直走下去。”
如今,邊境管控手段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邊防連隊戰士和地方移民局(邊防)民警的執勤、駐勤的條件也越來越好,可韓淑秀和老伴兒依然還在用自己最原始的方式來守護著祖國的邊境線。他們用奉獻和堅守打造的“護邊驛站”,猶如邊境線上的燈塔,既見證著牡丹江邊境管理支隊打造“民警+護邊員”巡防聯合護邊的成果,也映照著韓淑秀和薛奎舍小家為大家的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