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在港上海人:國泰航空事件后,我為什么還愿意留在香港?
“你需要我講普通話還是廣東話?”上周日,香港國際機場候機樓,一位免
“你需要我講普通話還是廣東話?”
上周日,香港國際機場候機樓,一位免稅店服務員忽然問上海女孩周曉。這位在港滬漂先是一愣,然后啞然失笑。“這大概也算是國泰事件的余波吧”。
上月底曝出國泰航空歧視內地旅客后,特區政府高官、國泰管理層接連表達歉意,涉事人員也被企業除名。那么,生活在香港的上海人如何看待此事,日常生活會為此產生變化嗎?
【資料圖】
不希望進一步激化兩地矛盾
這段時間,周曉和不少內地朋友一樣,選擇乘坐其他航司的航班往返香港與內地。在她看來,用腳投票是最直接、最樸素的抗議方式。
周曉以前坐過幾次國泰航班,感受到企業“重英文、輕中文”文化。她坦言,國泰的企業傳統、運行模式決定了講英語是員工“下意識”的第一選擇,但是,員工多講英文和歧視普通話旅客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經歷了這場大風波后,相信國泰高層會對往返內地航班運作模式作出調整。”
事實也是如此。事件發生后,有旅客注意到,國泰航空香港飛成都的航班上,機上廣播已悄然變為普通話、粵語、英語三語播放。數據顯示,2022年國泰航空67.51%的營業收入來自內地及港臺地區,內地已成為企業的第一大客源地。
在微信通話中,周曉直言,不希望事件被上綱上線,甚至進一步激化兩地矛盾。在她看來,2019年修例風波加之疫情封關3年,內地與香港間的物理距離還是心理距離,客觀上都是被拉遠了,如今終于等到兩地恢復正常往來,如果因為這事被無限放大讓兩地關系再度緊張,其實蠻可惜的。
“有沒有這種可能性?出現這種不友好的事情,與是哪里的人關系不太大,與人本身的素質關系較大。”周曉自問自答,“如果因此就給一座城市貼上個負面標簽,會不會對所有市民不太公平?”
在港中資企業工作的上海人高康注意到,香港特區行政會議召集人葉劉淑儀就此事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歧視行為絕不能接受,但也有部分網民反應過激”。
“其實內地人與香港人都是一家人,我們互相需要對方,應該彼此體諒及包容。如此一來大家才可以更好相處,內地和香港都有更好發展。”高康很認同葉劉淑儀的這段話。
外人融入香港難不難?
2019年,高康攜妻女來到香港工作。國泰事件后,身邊家人朋友很好奇,是不是像網上所說,外人融入香港社會非常難。
在高康看來,這要從有形與無形的“墻”分開討論。有形的“墻”,最明顯的是語言,但這似乎越來越不是個大問題。“就我個人親歷,不說粵語也能在香港生活。”高康說。他剛來香港工作時靠普通話、英語甚至手勢來交流,多數本地年輕人聽得懂普通話,即便講得不太好,也能有點費勁地表達出意思,“實在不行,那還有那么多ai翻譯軟件呢”。
高康還糾正了外界一個誤解,絕大多數港人不會用英語作日常交流,只是會在粵語中夾雜些英文詞匯。
2017年,大學畢業的沈夢婷來香港工作,抵港第二天就去書店買了幾本粵語教材自學。“想要更好融入當地社會,主動學習語言是一條捷徑”,她不擔心露怯,愿意用新學來的粵語去交流。有意思的是,對方一聽她那洋涇浜的粵語,有時反而會主動轉為普通話交流。
形勢逼人強。沈夢婷還提到,如今香港和內地間往來更緊密,那么必然促使更多香港人愿學普通話、講好普通話。
更復雜的,或許是無形的“墻”,背后則是歷史背景、文化觀念與教育背景的不同。沈夢婷坦言,每個城市的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社交圈與生活半徑。作為在港滬漂,他們最初打交道的肯定是在港上海社團、中資企業、內地朋友及與內地有交往的港人,與這些人打成一片,難度不大。
但是,越來越多的港漂希望走出“同溫層”,進入本地社區、和本地人交朋友,這時一定會遇到文化碰撞。沈夢婷舉例,香港朋友公與私就分得特別清楚——工作上的事會用公司通信軟件、單位電話及工作郵箱交流,私事會用“whatsapp”交流。這不像在內地,公事私事全部一股腦兒打包用微信交流。
“我不想過多評價內地與香港觀念差異,更不會去討論孰優孰劣。”沈夢婷有自己的一套邏輯,對于認為香港合理化的部分,她會盡量去改變、去適應,而對于自己不認同的那一部分,則會保持起碼的尊重。
理解香港社會多元與立體
周曉手機上有不少在港內地人微信聊天群。這段時間,大家紛紛吐槽國泰航空,但很少有人提出要離開香港,更沒聽說誰付諸行動。
“不少人提到了香港人的界限感,給外人以冷冰冰的感覺。這或許是所有大城市的共性——打工人很多時候只是不愿被打擾,然后將心比心為別人營造出不被打擾的私人空間。”周曉說,如果在香港待久了,會認識并理解香港社會的多元與立體,看到市民善良、友好、可愛的一面。
她舉個例子,幾天前她租的房子燈泡壞了,按租約規定,這類小件不歸房東負責,但上周五跟房東提了句后,第二天這位香港土著就上門了。“他開車去老遠地方幫我買新燈泡,還向物業借個梯子爬上去換”,臨走前,房東關照以后有這類事隨時call他。
高康也有同感。他推嬰兒車上地鐵時,邊上乘客總會搭一把手;進商店時,顧客或者服務員會幫忙推門;在小區附近遛娃時,還會有本地家長和他聊天分享育兒經,一邊是上海人講著并不流利的廣東話,一邊是香港人講著并不流利的普通話,一點也不違和。
但高康也不否認,香港確實有些人對內地人存在不滿,一聽到普通話、一看到內地人就會橫挑鼻子豎挑眼,“那我們就離這種人遠遠的,少跟他們打交道”。但他也相信,隨著香港與內地交流更加密切,一些文化隔閡會減少,彼此間會有更多的共同語言,兩地必然會越走越近。從這一點上講,外界對香港的期待,不妨可以再多一些耐心。
“我們常常呼吁香港人要多了解內地,但實際上,內地朋友也要多了解香港,互相了解才能消除誤會。”周曉補充。
用高康的話說,香港肯定不是座百分百完美的城市,但只要不帶著偏見去耐心去細細觀察,依舊能感覺出這座城市的善良與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