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看!石油減產,歐佩克+內部面臨分歧
繼4月出乎意料達成減產協議后,沙特和俄羅斯等主要產油國再次抵住壓力
【資料圖】
繼4月出乎意料達成減產協議后,沙特和俄羅斯等主要產油國再次抵住壓力,在6月5日召開的歐佩克+第35次部長級會議上達成協議,將原定執行至2023年年底的減產協議延長至2024年,彰顯了保價決心。
為配合歐佩克+的會議決定,沙特能源部宣布從7月起,將自愿再減產原油每天100萬桶,為期一個月。這又是一次與前期市場預期相左的減產決定,推動油價應聲上漲。
對于此次減產,歐佩克產油國之間出現分歧,甚至俄羅斯此前也并未表態有意延長減產,特別是沙特等主要產油國與非洲產油國之間分歧比較明顯。其中,沙特等主要產油國“財大氣粗”,減產比較堅決;非洲產油國擔心石油減產影響財政收入,所以減產信心不足。沙特等主要產油國保價決心可能來自兩個方面:
第一,從沙特等主要產油國自身角度來看,其希望油價保持在一定的高位,以推進本國及海灣地區穩定發展并滿足財政要求,減產還可以震懾石油空頭投機者。自去年10月歐佩克+通過每日減產200萬桶刺激市場以來,油價雖有明顯上漲,但在減產協議出臺后不久持續下滑。這主要緣于對全球經濟衰退及石油需求下滑的擔憂,同時也不乏石油空頭者的投機押注。沙特在2016年推出“愿景2030”計劃后,加大開放力度,推動國產替代,實現財政收入多元化。此外,近年來沙特還與土耳其和卡塔爾和解,與敘利亞重新接觸,支持也門停火,并正在與伊朗實現關系正?;?。凡此種種努力,很大程度上皆為維持高位油價,這與美國對沙特的期待相悖。沙特更傾向通過高位油價來支撐國家長期發展戰略,但這將持續面臨石油收入的挑戰。從最新數據看,2023年第一季度沙特非石油收入增長了9%,但近三分之二的收入仍來自于石油等化石燃料的銷售。
第二,從全球環境背景來看,石油價格受經濟因素影響較大。繼銀行危機后,美國正為債務危機和通脹上行焦頭爛額。美國政府在今年1月已觸及31.4萬億美元的債務上限,上周剛完成美國債務上限談判,達成了解決方案。在通脹方面,去年美國已大規模釋放戰略原油儲備以對沖油價上行帶來的通脹壓力,但收效甚微。經濟的高度不確定性令市場預期美聯儲可能跳過6月加息。中美關系仍不明朗,近期經貿領域對話雖重啟,但進展并不盡如人意。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通脹問題往往會波及全球經濟發展。中國雖受影響,但由于具有全產業鏈的優勢,受到的影響相對有限。但對于歐佩克等國家而言,美元與石油緊密綁定,美國雖出口石油,但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費國,而美國近年來貨幣頻頻“放水”、通脹加劇,使得石油名義價格上漲,但實際購買力下降。美國強硬要求沙特等國家配合其降價策略以緩解美國通脹問題的做法,實際已損害了沙特本國的愿景與發展。因此,歐佩克+此前減產協議雖然涵蓋了夏季等石油消費旺季和需求復蘇周期,但沙特主要擔心需求端出問題導致油價下跌,并在投機的推動下暴跌。到時候再減產將非常困難,所以此次大力度減產是有意為石油市場再注入一針強心劑。
在減產協議達成后,美國國務卿布林肯6日起訪問沙特,美國顯然不希望產油國日益提升戰略自主,因此想要通過拉攏沙特來影響沙特本次減產的持續時間,從而刺激其他產油國執行力度打折扣。當然,美國也希望在能源方面沙特與俄羅斯的聯盟瓦解,它與沙特可能展開一系列新的合作。沙特財政在近十年來首次報告2022年出現盈余后,2023年又重新陷入預算赤字,其對于外資投入持開放態度,不排除沙特周旋在美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可能。(作者是嘉庚創新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