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民族博物館館長羅文雄:非遺保護與傳承不能“不問出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增強歷史自
【資料圖】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撐。值此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海南日報記者采訪了海南省民族博物館館長羅文雄,就如何在新時代努力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展開對話。
“非遺是民族文化的源頭活水,非遺保護不能只看當下和未來,更要回頭溯源,保護最原生態的文化基因。”羅文雄認為,在非遺保護與傳承中不能“不問出處”,“如果忽視了文化源頭的守護與傳承,傳統文化很可能因為錯誤理解而‘斷流’。”
模特身著有黎錦元素的服飾走秀。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羅文雄以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為例,他說:“大家可能都知道黎錦由紡、染、織、繡四大技藝類型構成完整技術體系,但不一定知道在這四大技藝之前,也有很多工序,比如摘棉、散棉、紡紗等,要深入其源頭,才能把非遺技藝真正地流傳下來。”
在歷史的長河中,非遺是文化的積淀,也反映著歷史的變遷。羅文雄認為,在生活的流動中、時代的轉換里,保護非遺,自然就成為一種文化探尋的過程,而不是結果。這就要求非遺傳承人、非遺保護工作者,要深入非遺第一線,比如到村寨去傾聽老藝人的口頭傳承,去做更深入的調研,要建立起非常明確的溯源責任清單,確保非遺的傳承“不跑偏”。
如何更好地推動和實現非遺的活態傳承,是社會各界始終在不斷探索的重要課題。“非遺傳承,重點在人。培養一批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實踐,熟練掌握其傳承的非遺項目知識和技藝的傳承人或團體是關鍵要素。”羅文雄說。
在這方面,我國已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制度,國家、省、市、縣四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評定與命名制度,明確了傳承的責任和義務。但羅文雄表示這還遠遠不夠,人作為傳承的主體,不僅指的是傳承人,還包括社會各界的每一個人,“如何激發大眾對非遺的興趣,并讓他們參與到非遺傳承中來,是我們一直在推進的重要方向。”
羅文雄說,目前,省民族博物館在培訓、宣傳上下了不少功夫,比如面向群眾開展非遺科普,搭建學生與博物館互動的交流平臺,讓逛博物館不僅是逛博物館,而是在看、說、聽、觸等多種感官的延伸上,讓大眾沉浸式感受非遺魅力。同時,省民族博物館也在努力將非遺元素融入現代設計理念和時尚文化,創造出既符合時尚追求又滿足當代年輕人審美追求的文化產品。
“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要溯源、要依靠人民,成果也應該實現與人民共享。在實踐中保護,在實踐中傳承,非遺文化才能找到生命力的源頭活水。”羅文雄說。(本報海口6月9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