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聲丨打造城鎮社區健身圈要補齊短板因地制宜|全球熱文
【民聲】舒年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體育總局印發通知,從今年開
(資料圖片)
【民聲】
舒年
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體育總局印發通知,從今年開始,結合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公園綠地開放共享和實施“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提升行動”等工作,推動在城市社區、公園中配建以乒乓球臺等小型設施為重點的健身設施,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通過新建、改建等方式,完善社區、公園健身服務功能,推動構建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
近年來,我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和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員的比例正在不斷提高,不少城市新建的大中型體育場館拔地而起。但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仍然存在一定的短板,除了服務總量有限之外,布局也有待優化,特別是群眾身邊家門口的健身設施,既需要豐富數量,也需要提升質量。
打造城鎮社區的健身圈,要在既有體育健身資源的基礎上,有效補齊短板。城鎮社區存在空間上的局限性,難以配建大型設施,但“見縫插針”的空間卻不少。日常活躍于社區周邊的居民中,中老年人和孩童較多,高強度運動需求較少,這就使得類似乒乓球臺這樣的小型公益性設施,在構建城鎮社區“建設圈”中是大有作用的,既具有人文溫度,又具備全齡友好的理念。
換言之,為社區居民提供公益性的健身設施和相應服務,在補齊短板的同時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既要考慮空間布局、人口分布等客觀因素,也要考慮群眾實際健身水平和需求。社區具有紐帶作用,在這一過程中如何用好社區既有資源,又能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其中,通過多元參與、自治共管的方式管理好公益性健身設施,組織好群眾體育團隊,實現社區體育運動從“有”到“優”,形式更加科學,參與度更加廣泛,值得進一步探索。在這一過程中,不同地域不同社區人口結構不同,空間條件不一,基礎設施條件各異,既要相互吸取經驗,也要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有據可依,有時可循。
對此,有關方面在加大硬件設施投入并合理布局的同時,也要拓寬籌資渠道,完善管理和服務體系,健全鼓勵激勵機制,有效依托社區建設場地和設施開展更多元、更廣泛、更貼近群眾的公益性群眾性體育活動,進一步提升全民健身的熱度,為健康中國提供有力支撐,助力全民健康、全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