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不過古詩文:愿你心中詩詞激蕩 眼里閃爍光芒
教育部組織專家學者歷時四年修訂完成的高中語文課本通過了國家教材委員會的審查,將于今年年底印發。此次修訂最大的變化之一,則是將原標準
教育部組織專家學者歷時四年修訂完成的高中語文課本通過了國家教材委員會的審查,將于今年年底印發。此次修訂最大的變化之一,則是將原標準“誦讀篇目的建議”改為“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推薦篇目數量也從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
消息一出便引起眾聲喧嘩——“幸好我畢業得早”、“回想起了當年被《××××》支配的恐懼”“背這些除了考試還有什么用?還不是早忘光了”等等聲音不絕于耳。
然而,如果沒有這些古詩文的記載,我們不會發現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有著如此的偉大之美。也許背過的東西會被時間消磨忘記,但是這些古詩文所蘊含的美卻能永遠在心底留存。
今天,文藝星青年與您一起,在這些經典的古詩文中,發現美、欣賞美,并最終將其銘記于心,感受其獨特魅力。愿你心中有古詩詞激蕩,眼里閃爍出萬丈光芒。
觀景
古詩文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于作者對于自己的所見所聞的抒發,在誦讀這些古詩文的過程中,可以跟隨者作者的文字,感受他們當年所感受到的美好。
看見雨后黃昏,靜謐山谷,我們會吟誦“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王維)
聽見樂聲優美動聽,起伏多變,我們將其形容為“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李憑箜篌引》李賀)
面對晚霞彌漫的鄱陽湖,水汽氤氳,湖光瀲滟,我們沉醉于“云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王勃)
登泰山觀日出,太陽將出之時,我們感嘆道“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登泰山記》姚鼐)
阿房宮氣勢恢宏,雖然我們如今已經難覓其蹤,但“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寥寥數語便讓我們感受到阿房宮占地廣闊、凌云蔽日的宏偉氣勢。(《阿房宮賦》杜牧)
寫作
在寫景、抒情的過程中,作者往往會巧思泉涌,用不同的手法,在寫作的過程中將其所想要描繪的東西,至臻至美地表達出來,這些往往是可以讓我們借鑒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將琴聲比喻成雨滴,再將雨滴比作珍珠,琴聲在作者的筆觸間傾瀉而下。(《琵琶行》白居易)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馀杯。”沒有直接寫與客對酌甚歡地場面,反而通過這兩句話的側面描寫,烘托出酒席氣氛之熱烈。(《客至》杜甫)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曾經在杜牧筆下十里春風拂過的繁華揚州,如今只有叢生而旺盛的薺麥,兩相對比,道出戰爭給揚州城帶來的殘破衰敗。(《揚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短短25字,將情景交融于一體,用色彩斑斕的秋景,反襯出崔鶯鶯與張生分別時的不舍心境(《長亭送別·正宮·端正好》王實甫)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無數青山終究遮不住江水東流,暮色蒼茫之下,哪堪聽聞陣陣鷓鴣鳴?作者借景抒情,道出對建炎年間國事艱危之沉痛追懷。(《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辛棄疾)
為人
古人總結出來的許多人生感悟與道理,都凝結在這些古詩文中。時代變遷,滄海桑田,但這些精神卻歷久彌新,值得傳承。
人生在世,應矢志不渝,堅定信念,“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面對諸多挑戰,正是要有如此的志氣。(《論語十二章》)
活到老,學到老,虛心向學是永遠不該放棄的事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學問面前,人人平等。(《師說》韓愈)
要正確判斷一件事物,須深入實際,認真調查,“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求實精神不可棄。(《石鐘山記》蘇軾)
做任何事都要持之以恒,不可一蹴而就,“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勸學》荀子)
也許有人會覺得,要做到上面這些、要懂這么多古詩文,那得看到什么時候?在這里,小編要和大家說的是,在本文中引用的所有句子,全部選自教育部此次推薦背誦的72篇古詩文。
蘇軾曾說“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想真的做到這個境界,就不妨從誦讀這課堂上的72篇古詩文中開始吧。
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原有的篇章已用方框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