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宜讀書”——古人讀書時的理想意境
清明節前幾天,連日春雨淅瀝,庭院里幾株含苞欲放的白玉蘭籠罩在蒙蒙煙雨中。坐在窗前的書桌旁捧一本書展卷而讀,伴隨著稀疏的小雨落在屋瓦
清明節前幾天,連日春雨淅瀝,庭院里幾株含苞欲放的白玉蘭籠罩在蒙蒙煙雨中。坐在窗前的書桌旁捧一本書展卷而讀,伴隨著稀疏的小雨落在屋瓦上,又順房檐流淌下的滴答聲,更顯周遭世界的靜謐。清代詩人張潮說“春雨宜讀書”,這是古人讀書時追求的一種理想意境,其實真正喜歡讀書的人是不挑剔環境優劣的,只是面對微雨如煙,一卷在手,追隨著書中的內容,古往今來、江南塞北的神思飛越,更為心曠神怡吧。
千百年來,我們的文明古國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刻苦讀書、不舍晝夜的典例不勝枚舉,“頭懸梁”“錐刺股”“映雪”“囊螢”等苦讀詩書的故事,可謂婦孺盡知。諸多圣賢、雅士循循善誘學子讀書的教誨,如“書到用時方恨少”“腹有詩書氣自華”等至理名言,在坊間流傳甚廣。古人甚至認為,“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千余年前,作為封建帝王的宋真宗還曾寫下這樣的詩句,“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眾多的前輩先賢如此苦口婆心地告誡后人要刻苦讀書,蓋因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歷覽自《詩經》以降,遠古至今,歷朝歷代圣賢雅士留下的經史子集浩如煙海,裝點著華夏文明的藝術寶庫,還有諸多散落在民間的藝術瑰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正被逐一整理。域外各國異彩紛呈的藝術珍寶,也有待我們“拿來”借鑒。刻苦讀書、善于學習,從中可獲取多方面知識,不斷豐富自己,完善自己為人處世的準則,培養自己啟智創新的本領。古往今來,正是一代一代“知書達理”又勇于創新奮進的中華兒女的努力拼搏,才使得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得以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囿于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讀書當以經典為主。所謂經典,按劉勰《文心雕龍·情采》所言:“經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即是在文化、藝術領域經得住時間和歷史檢驗、葆有充沛生命活力和顯著影響力的杰出作品,屬時代精神凝結的范本。一個人能讓自己靜下心來,忘掉煩惱,進入閱讀狀態是件非常難得的好事。翻開一本好書,就如同進入了另外一個更遼闊的世界,這個世界不僅包括自己已知的歷史空間,也包括歷代經典作家營造的另外的深邃世界。閱讀中,我們可以與諸多高尚的人靈魂對話,思掠千載,神游八荒。那些白紙黑字、帶著墨香的書頁在耳畔嘩嘩作響,不斷傳來高深玄妙的思想,傳遞著歷史深處的信息。從這個意義上講,讀書,乃是對自己必要的精神刷新,人只有經歷這樣一次次的刷新,才會成長為一個有著豐富心靈層次、心智成熟飽滿的人。真正喜歡讀書的人并不需要什么理由,更不是出于某種功利,讀書應該成為一個人良好的生活習慣。隨年事漸長慢慢發現,世間許多美好的情緣,很多都源于自己曾經讀過的一本又一本的好書,它們像種子,慢慢地在我們的生活里發芽,開出一朵朵小花,結出一個個果實。
每個人在生命各個不同階段對閱讀的需求是有所不同的,但即使是同一本書,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來讀,亦會有不同的感受和體會。我本人童蒙時代就在父親教導下開始零星閱讀《詩經》里的一些詩、國學中的啟蒙讀物、唐詩、宋詞及諸多彰顯真善美主題的童話故事,當時雖屬囫圇吞棗一知半解地讀,但從中得到的趣味快樂,那種超出庸常生活的體驗終生難忘,日后都成為我靈魂中最有價值的沉淀。20世紀60年代初,我進入中學,從初中到高中,很快進入青春生命的多夢季節。那時,中學生課余時間很寬裕,我生活的市區東部,有座建筑造型很典雅的圖書館,兼有一間百余平方米的閱覽室,我用學生證辦理了一個借書證,每星期日或節假日都帶著借來的書在那里泡上一天,課后余暇也常來這里。當時,社會上正流行一批后來被稱作“紅色經典”的文藝作品,代表性的長篇小說有《紅旗譜》《紅巖》《紅日》《青春之歌》《三家巷》《苦菜花》《創業史》《山鄉巨變》《小城春秋》《野火春風斗古城》,等等,還有一些我十分景仰的散文作家,如楊朔、秦牧、劉白羽、袁鷹、碧野等作家的作品。那段時間,我一冊冊如饑似渴走馬燈似的讀著,圖書館的閱覽室是一種無言的陪伴,那空曠之中的靜默,讓時間變得更有價值。作品中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氣勢宏偉的史詩風格,特別是那些或叱咤風云、或腳踏實地、或溫文爾雅的英雄人物,讓我“中心藏之,何日忘之”?那幾位我心儀的前輩散文作家,全身心地投入火熱的生活,滿懷赤誠地歌頌新中國的偉大成就,字里行間顯露出的豐富美麗的想象,耐人尋味的境界,精煉而富于美感的語言,清新而含蓄的意象都充滿著灼熱明亮的光芒。諸多散文作品,如《東風第一枝》《雪浪花》《花城》《紅瑪瑙記》《情滿青山》……內中的許多章節我至今仍可背誦。如今自己也成為一名寫作者,回首半個世紀前讀過的那些作品,依然能深刻體會到其中所蘊含的豐富意蘊,重讀這些作品時,則進一步增強了自己賡續前輩作家的光榮傳統,滿懷激情,敞開心扉,投身壯闊的時代洪流和火熱的社會實踐,寫出更多更好不負時代的好作品的信心和勇氣。
明代于謙曾有詩云:“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閱讀應該是一種悅讀,要發自內心地對一本書產生愛的情愫,讀起來才會入腦、入心。一部好的書,只有多次讀、反復讀,才會領其要旨。回望幾十年來本人徜徉“書山”的經歷,深切感到,讀書對塑造一個人的靈魂,是不可或缺的源頭之水,在一生旅途上影響著人的氣質傾向和性格志趣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