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甲骨文到古籍,微紀錄片開啟“破圈”嘗試
你有一條來自國寶的留言 請查收在近年來興起的紀錄片中,歷史文化類紀錄片呈現井噴,隨著優質作品的不斷涌現,歷史文化紀錄片一改曲高和寡
“你有一條來自國寶的留言 請查收”
在近年來興起的紀錄片中,歷史文化類紀錄片呈現“井噴”,隨著優質作品的不斷涌現,歷史文化紀錄片一改曲高和寡的境遇,受到越來越多觀眾的喜愛。市場的良好反響和觀眾的熱情追捧,也吸引了更多創作者開始關注起歷史文化題材,不斷推陳出新。這其中,有一部分歷史文化紀錄片以“短”見長,幾分鐘完成敘事,通過短視頻平臺進行傳播推廣,深受年輕人喜愛。
五一前,B站宣布每年五月第一周為bilibili紀錄片開放周,網友將可以免費觀看其紀錄片片庫中的數千部優質紀錄片作品。截至目前,僅B站一個平臺擁有的紀錄片總數就達到3442部,覆蓋社會、人文、歷史、科技、美食、動物等眾多領域,龐大的數量和用戶群體也說明了近年來紀錄片熱度越來越高。
作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影像形態,紀錄片以記錄和呈現真實世界為主。目前,紀錄片已成為年輕人獲取有價值信息和高品質內容,豐富精神生活的主要方式。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文化題材微紀錄片正在用更年輕更時尚的方式被越來越多觀眾所喜愛。
從甲骨文到古籍 歷史文化微紀錄片開啟“破圈”嘗試
今年四月,央視紀錄片頻道推出了一部微紀錄片《“字”從遇見你》,將分三季播出,第一季共介紹25個漢字,每集5分鐘,從最基本的漢字開始,結合孕育漢字的生活情境與歷史場景,故事化地講述漢字的來源和流變,帶你挖掘漢字背后的文化密碼。
近日播出的另一部歷史文化微紀錄片是《穿越時空的古籍》,它在每集12分鐘里分別講述了9個小故事,講述學者和藝術家如何修復古籍、演繹古籍內容,讓古書“鮮活起來”。
比如第一集《古籍里的盛宴》里,美食作家盧冉和團隊歷時5年,復刻出“蟹釀橙”、“素蒸鴨”等300多道宋朝佳肴,令人叫絕。還有服飾史學者、影視服飾顧問陳詩宇通過古籍考證古代服飾,將平面的考古資料還原成立體造型。用畫筆勾勒出《山海經》神獸的撒旦君、以古籍字體為母版設計4萬多藝術字的應永會、在《牡丹亭》中尋找藝術靈感的張漁……通過這些小故事,講述古籍之于中華文化的意義和它們在當下這個時代的價值。
同類型的歷史文化微紀錄片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出品的《故宮100》,到2018年央視紀錄片團隊制作的《如果國寶會說話》則在碎片化、快節奏敘事的基礎上,實現了一次“破圈”,融入“萌萌噠”、“肌肉萌”、“網紅”、“喵星人”等時尚語言,使其更易被泡在網絡中長大的z世代所接受。
中國紀錄片網負責人張延利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微紀錄片回應著新媒體時代觀眾對于精簡影像的需求。一方面,短小的篇幅適應碎片化傳播,也更加貼近快節奏生活之下的受眾偏好;另一方面,微紀錄片可以在電視、主流視頻網站、短視頻平臺以及社交媒體等多個平臺上播出,傳播模式更廣,效果更佳。
先聲奪人、萌化解讀、技術創新
微紀錄片扣準當下大眾審美
五分鐘的時長,雖然無法做到很深入詳盡,卻可以通過故事化的解讀在觀眾的心中種下一個心理錨點,留下印象,并進一步挖掘自我學習的可能。
歷史文化微紀錄片想迅速抓住觀眾眼球,就得先聲奪人。《“字”從遇見你》里,以“那個字怎么寫來著”作為開場的“靈魂拷問”,用“今天你寫字了嗎”作為結尾,提醒觀眾在數字時代不忘提筆寫字、溫故知新。《如果國寶會說話》則把“你有一條來自國寶的留言,請查收”作為開場,引發了滿屏“已查收”的彈幕。此外,隨著用戶群體的日益年輕化,碎片化的獲取知識已是大勢所趨,歷史文化類微紀錄片要讓年輕觀眾喜歡,不僅僅是得在“濃縮就是精華”上下功夫,更得放下身段,用更平等而非教條式的溝通方式與觀眾互動,拉近藝術與生活的距離。
近年來,隨著國內影視行業技術的發展,讓歷史文化微紀錄片有了更高科技的武器將古老帶進現實,將塵封的國寶放大成為現實的“奇跡”。
比如,通過3D建模呈現出的“卜”字,一面擁有著甲骨龜殼的質感和裂紋,一面則是不斷流動碰撞融合的數字線段線。大量數字模擬、三維動畫等運用不僅讓畫面更加立體具象,還賦予古老的文化符號以鮮活的生命力,架起了一道聯通古老與現代的橋梁。
歷史文化微紀錄片的流行讓我們意外收獲了歷史中的很多“碎片”,讓這些千年前的文物在現代視野中綻放出全新的光芒,也讓觀眾接收到了中華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的“信號”,完成了一場遷躍時空的情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