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5000名藝術家參與、近萬幅作品展出 青藝周掀起熱潮
6月1日至12日,以中國美術學院畢業展為主體的第四屆之江國際青年藝術周在線上線下同步呈現。這場如同嘉年華般的盛會,在杭城掀起一陣藝術熱
6月1日至12日,以中國美術學院畢業展為主體的第四屆之江國際青年藝術周在線上線下同步呈現。這場如同嘉年華般的盛會,在杭城掀起一陣藝術熱潮。
說它是一場嘉年華,所言非虛,一組組數據可以印證:超5000名藝術家參與、近萬幅作品展出,總展出面積約5萬平方米。與普通的藝術展相比,這些簡直是天文數字。
從校園走向社會 一場展覽的迭代
在不久前的端午假期,“青藝周”各個展覽的現場熙熙攘攘。“一票難求,不少人專門從外地趕來看展覽。”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蜂擁而至的看展人群中,有來自相關企業、畫廊、藝廊的專業人士,更多的是普通藝術愛好者。
是什么吸引他們前來?在“青藝周”各展館之間穿行,記者發現,除了大氣磅礴的傳統書畫展覽,大量科藝融合作品成為最吸引觀眾的部分。
一只16世紀的手,到如今會是什么模樣?當三星堆遇上《蜀道難》,可以設計出什么樣的游戲?如何利用偏振光原理引導飛蛾回歸森林?
青年藝術家把他們的觀察和感受深深地印刻進作品中,有趣、新奇、接地氣,所有都指向一個關鍵詞——生活力。這也是今年“青藝周”的主題。
比如,首屆創新設計學院展覽現場,像是一個未來世界:用聲音和生物影像表現出數據對生物基因序列的影響,用回收的塑料瓶蓋設計未來的跑道……今年,創新設計學院410名本碩博畢業生以“日新·共富”為主題完成了183組作品。
比如,設計藝術學院首次嘗試將畢業展真正融入商業空間,全部本科學生的作品在“天目里”這個火爆的藝術商業公共場所亮相。
跨學科的交織,展覽空間的不斷延伸,讓“青藝周”的維度更加多元,見證著青年藝術家與時代、城市、大眾的融合。
時間回到十多年前,誰也沒想到,一所藝術院校的學生畢業展,會一步步走向全城——
2010年,中國美術學院首次將校園作為展覽的大平臺,所有科系博士、碩士和本科畢業生的作品同時在校園內集中展示,以“畢業展示周”的形式全面展示教學創作成果,開創藝術學院先河。
2019年起,畢業展沖出學校圍墻升級成為“青藝周”。今年,將持續到6月12日的“青藝周”,在中國美術學院、浙江音樂學院兩校展演的基礎上,聯動浙江大學、寧波大學、浙江工業大學等11所高校,同步推出線上畢業展,線下涉及浙江展覽館、浙江美術館、西湖美術館等8個場館,共同打造一場全城青春藝術盛宴。
“這是前所未有的規模。”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說,接下來,“青藝周”還將全省布點,共同打造省域“藝術地圖”,進一步釋放能量。
全城共享的藝術展 都市更有文化氣息
這場走向全城的展覽,意義非同尋常。
對大部分畢業生來說,“青藝周”是他們第一次面向社會的展示。通過這個平臺把教學成果直接分享給社會,除了與城市共情,更像是一次“教學大檢驗”。一些創意通過“青藝周”展出后,孵化催生成新項目,服務于城市的發展。“高校是藝術第一教育現場,除了創造美,還要為社會創新提供重要動力。”中國美術學院黨委書記表示。
對杭州這座城市來說,“青藝周”也成為一個特別的文化符號。
疫情之下,藝術的能量可以有多大?去年的“青藝周”,線下共有30萬人次觀展,線上各網絡平臺的播放量累計達到5.8億人次。今年的數據還未統計,但線下主要展館預約幾乎每日爆滿,線上關注度持續升溫。
“青藝周”還將常設展地點從院校延伸至公共場所,社會美育也由此得以在更大范圍實現。武林、西湖、之江、大運河、良渚……在杭城各個角落,通過“青藝周”,藝術走進了更多人的日常生活。“這幾年的‘青藝周’,再忙都要帶孩子來看,這樣的展覽讓我們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一名觀展的女士說。
藝術和城市正在互為成就。每年考試季,數萬考生奔赴中國美院等藝術院校,成為杭城的一道特殊風景線。這座城市更是隨處充滿藝術氣息:一年四季不間斷的藝術展覽、高水準的劇院演出和音樂會、未來社區的想象和規劃……都有著來自藝術院校年輕人的身影。作為一座具有創新氣氛、青春氣息、未來氣質的創意城市,杭州也給予了藝術和藝術院校充分的發展空間和強烈的關注度。
“青藝周”在這個初夏展現了特殊的魅力,匯聚青年人才,貢獻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