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菲納米: 在18納米“賽道”上釋放“速度與激情”
高速路上,滿腔熱血,腳一直往下踩……踩到底,直到車被美國警察攔下。事隔多年,姜鍇仍難掩興奮。那是他命運轉折的一刻——放棄扎根多年的
“高速路上,滿腔熱血,腳一直往下踩……踩到底,直到車被美國警察攔下。”事隔多年,姜鍇仍難掩興奮。那是他命運轉折的一刻——放棄扎根多年的硅谷,跟隨老熟人潘克菲回國創業。
這一瞬間的畫面深刻地印在了潘克菲與姜鍇的共同記憶里。
此后的人生,兩位歸國博士選擇的是一條只有頭發絲寬度幾千分之一的“賽道”。他們所領導的諾菲納米,正在通過自己研發的18納米國產銀線技術,去顛覆舊有格局,沖擊日本人在觸控材料上的長期壟斷。
諾菲納米公司董事長、CTO潘克菲
“不安分”的硅谷人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需求從低到高分為五種: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對照比較,潘克菲創立諾菲納米顯然是為了“自我實現”。從小出國留學的他,一直生活在“相對較舒適”的環境之下,學習、工作算得上順風順水: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化學工程博士學位;在通用電氣等大企業有超過15年納米薄膜研究和工業生產經驗。 海外的日子過得好好的,他卻按捺不住了,“我個人希望挑戰一下自己,不希望在一個職業里待得太久。”作為國家“千人計劃”引進的人才,潘克菲2010年只身回國。那時候,他有的只是十幾項國際專利、多年的工作經驗、空徒四壁的毛坯廠房,以及滿滿一腦袋對未來的憧憬。
他想到了姜鍇。潘克菲與姜鍇的認識緣于在硅谷有共同的朋友,一細聊,他們的夫人居然是清華大學同一級的同學,關系又近了一步。
與潘克菲有過一些創業經歷不同,姜鍇原來一直在硅谷“打工”。
“潘總創業是深思熟慮,我決定創業主要是因為滿腔熱血、一時沖動,” 姜鍇畢業于斯坦福大學,當時在全球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擔任高管,“與克菲談時,一起看了康寧(特殊玻璃和陶瓷材料的領導廠商)《未來生活的一天》這個視頻,感覺材料真的能實實在在改變人的生活。特別有趣!”
對于要不要去跟著去創業,除了情感因素之外,姜鍇其實也有理性層面的思考,“在麥肯錫,我經常跟自己說:‘我們做的事情要有影響……有影響’,但戰略管理咨詢的效果,要五到十年之后才能看得出來,而創業是實實在在每天去做事。”
很快,姜鍇做了正面回應,兩人“一拍即合”,確定了彼此分工:潘克菲任CTO,分管技術開發和技術趨勢研究,同時任公司董事長;姜鍇有志于在技術與管理的交叉點上做貢獻,擔任CEO。
當攤子真正鋪開之后,兩人才真切感受到創業的不易。讓潘克菲感受頗深的一點是,15年的國外生活,讓他對變化太大的國內環境有了一些陌生感。讓他最頭痛的事是招人——作為一家初創公司,應聘者“不知道諾菲要做的事是真是假”,而他當年在大公司招人時,“只要廣告發出去,收到的應聘材料總是一堆一堆的。”
姜鍇回憶:“我剛回來的時候,什么事都是自己做,跑到深圳一個一個去拜訪工廠的老板。”
不過這樣的“艱難”并沒有讓他們止步,相反,讓他們感到的是自豪。姜鍇對同事說:“這么多年,我在公司練就了各種各樣的職業肌肉,有胳膊上的肌肉、腿上的肌肉……現在,我所有的職業肌肉全部都能動用起來了。”
他把創業的過程比喻成養孩子:它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越來越來強壯,“你會體會到不一樣的、無可言喻的樂趣。這就是為什么創業這么難還有人前仆后繼的原因。”
憑借著創始團隊的堅韌與信心,再加上中國在納米產業鏈上確有優勢,越來越多來自世界著名學府和五百強企業的精英加入公司,諾菲納米開始在柔性屏材料產業的研發與生產中彰顯自己存在。
諾菲納米公司CEO姜鍇
原子層上“創世界”
納米銀線雖小,但諾菲納米的事業版圖卻畫得很大。在全球化的競爭格局中,諾菲納米扮演的是行業顛覆者的角色。
在新技術誕生之前,柔性顯示廣泛采用的是被日本企業壟斷的ITO(氧化銦錫)技術。相比ITO,納米銀線薄膜導電性、透光性、耐曲撓性更好,而且價格更低,對環境更友好,被認為是最理想的替代品。
不過,商業決策是系統工程,技術領先不代表產業就會馬上大規模采用。漫漫征程,諾菲納米圍繞納米銀線這個核心,建立起自己的產品線、生態鏈,一步步集聚往前沖鋒的能力與資源。在關鍵點上,團隊用十分的努力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剛創業時,諾菲納米生產的銀線材料在35-37納米左右,目前做到了18納米。
18納米是什么的概念?“不到100個原子左右的厚度,” 潘克菲形象地比喻,如果把納米銀線看成一根很細很長的東西,這相當于把最初生產的一根~36納米銀線劈成了4根同樣長度但更細的銀線。
這樣的技術突破非常困難:“當它變得過細的時候,很容易和氧氣或者其他東西結合到一起。想象一下:水流很粗,很容易形成水柱,但如果水龍頭關得越來越來緊,很快水流就變為水滴。同樣,當銀線越來越細,要維持一維的形貌非常難。”
潘克菲確信,諾菲納米的產品比國內一些競爭對手的領先了一到兩代,對標國外,則在產業鏈層面更具優勢。“國內的很多產品還停留在當年30+納米的水平;相比國外,諾菲在產品完善度上要比他們好很多,他們的大部分產品還處在實驗時期。”
姜鍇曾總結過創業團隊的工作成效:打破技術壁壘,諾菲只用了美國競爭對手1/20的資金、1/3的時間。
這樣的成功引起了國外主流技術企業的關注。2015年,英特爾入股諾菲納米。在合作前,英特爾曾仔細研究過另外兩家硅谷公司,最終得出的結論——“諾菲納米的材料最穩定,最具量產性。”
在英特爾的未來戰略中,諾菲納米是其構建“人機觸控交互”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
諾菲納米另一項引以為自豪的榮譽是在2016年被《紅鯡魚》雜志列入了最具潛力的百家創業公司之一。《紅鯡魚》雜志被人戲稱為“硅谷圣經”,創業之初的谷歌、eBay、Skype,以及國內的阿里巴巴、百度都曾獲得過此類獎項。
目前,諾菲納米擁有70余項國內外專利,已成長為國內納米材料領域的龍頭企業之一。由諾菲納米提供支持的大屏產品出現在了特斯拉的展廳中;法國高鐵、亞馬遜也在一些應用場景中使用了諾菲技術。
姜鍇介紹:在小屏領域,諾菲納米是世界上出貨手機(含平板) 納米屏薄膜材料最多的廠商;在大屏領域,諾菲納米正在與世界上最大的電子教育白板龍頭企業合作,觸屏產品大樣正在測試。
他預判,未來兩三年,觸屏應用場景會無處不在:除了常見的平板、電腦、手機之外,未來將會擴展至黑板、桌面、甚至是墻壁。
堅持創新,才能贏得未來
在潘克菲與姜鍇諾心中,美國硅谷仍是世界技術創新的高地,但當他們腳踏實地站上中國這片創業、創新熱土,他們真實地看到了不一樣的“風景”。
因為創業團隊的事業起點在硅谷,諾菲納米非常珍視硅谷精神。在潘克菲看來,硅谷創新有很強的雪球效應:在一個很小的區域里,每天都會有很多新的活力、新的點子被釋放出來。
但中國有中國的優勢。姜鍇拿諾菲納米舉例:中國電子產業有完善的產業鏈,“在硅谷的競爭對手,材料更新可能要以周來計算,而我們是以天來計。因為我們處在生態系統里,所以創新速度大大快于對手。”
姜鍇還提到:事實證明,立足中國,諾菲納米的創新產品是靠得住的,是讓人信得過的。
對比中美創新環境,潘克菲認為,硅谷的有些經驗值得借鑒:教育系統倡導的是獨立思考;新技術信息傳播速度很快;“領頭羊”對新事物有足夠的好奇心。
潘克菲相信,如果引導得好,“基于中國的人口基數和基礎教育打下來的基礎,未來爆發出的能量將不可想象。”
姜鍇同樣認可中國的創新潛力,“起碼在商業模式創新方面,我們贏過了硅谷,” 他反思:中國以前之所以缺乏技術創新,是因為在教育體系、社會環境中,沒有形成一定的氛圍。
“現在,國家把政策引向了實體經濟,實業創新將水到渠成;我們人口基數大,人又聰明;獨立思考的精神在進一步得到發揚。”
姜鍇說出了他現在所能看到的未來:在創新方面,雖然還不能肯定中國是否可以在十年、二十年之內全面趕超美國,但是在個別領域、個別行業,一定會趕上甚至超出。
對于與諾菲納米密切相關的高端制造業,姜鍇認為,裝備與材料是“中國智造”的兩個高地,先攻克一個一個的小山頭,拿下大山頭就是遲早的事。他建議從業者“一定要有耐心,要沉下心做出過硬的東西。”
因有多年負笈海外的經歷,在姜鍇看來,中國的創新國策是最重要的加分項:越來越多的技術性人才在回流,在我們的身邊,像我和克菲這樣的人越來越多。
“一批人都在努力——我們并不孤獨!”他在采訪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