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化隆7000“鳳凰”歸來 鄉愁變“火種”助力鄉村振興
走進青海省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群科鎮灘北村,一排排農家小洋樓鱗次櫛
走進青海省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群科鎮灘北村,一排排農家小洋樓鱗次櫛比。午后的村莊掩映在初夏的點點綠意中,太陽照得人睜不開眼,碧藍的天空下,村民馬二不都家的院子里,小蔥剛剛冒出頭,一片生機;小洋樓內,碩大的落地窗,窗明幾凈,屋內的裝修,時尚大氣。
6年前,在外已經闖出一片天地的馬二不都,毅然決然地選擇返鄉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
“不到二十歲的時候一心想打工賺錢,看村里人都出去開拉面館,我也想試試,一開就是八年多,錢倒也掙了些。”馬二不都撓撓頭笑著說。當問起怎么舍得停了外面的“搖錢樹”返鄉的時候,馬二不都說:“自己是掙上錢了,但想著自己能做點什么,讓鄉鄰們一起增收致富。”馬二不都順手端上一盆新鮮的草莓遞給客人說:“縣里也特別重視我們,近些年都鼓勵我們在外務工的人返鄉創業呢,給了我們很多支持。”
(相關資料圖)
為助力鄉村振興,近年來化隆縣大力實施“引鳳還巢”工程和人才驅動戰略,多措并舉引導化隆籍在外人員返鄉創業就業。
“縣里把我列為‘引鳳還巢’工程對象,多次與我聯系,這讓我返鄉的念頭更堅定了。”2015年,馬二不都返鄉成立了化隆縣浩楠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開始養殖牛羊。
浩楠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養殖的西門塔爾牛。馬木沙攝
“當時召集村里養殖規模較大的9戶養殖戶跟我一起成立了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每年每戶能有18萬元左右的收入。”看到合作社的收益不錯,馬二不都第一時間想到了村里的24戶貧困戶,依據貧困戶條件和意愿,鼓勵貧困戶以“資產入股”的形式參與到合作社的運營中。
“24戶、77人,每年按收入的10%給入股的村民們分紅。”辦手續、跑貸款、給村民講解補助項目,馬二不都一項項給村民們落實。2021年,馬二不都被選舉為灘北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我常年在外面跑,積累了些經驗,跑起腿來利索些,村民們也都相信我。”
“過去家里沒有勞動力,一年沒有收入來源,參與合作社以后家里每個人每年都能有5000元左右的分紅。”說起參與合作社后帶來的改變,村民馬占華有說不完的話,“自從參與合作社以后,馬二不都幾乎天天往我們這跑,大到幫我們貸款,小到解釋我們看不懂的政策。”
浩楠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給入股村民們分紅。馬木沙攝
如今,在馬二不都的帶領下,灘北村的種養殖產業不斷壯大,村民們增收致富的渠道也得以不斷拓寬,日子越過越紅火。
隨著化隆縣一項項“引鳳還巢”的政策舉措落地,越來越多像馬二不都一樣的化隆籍“拉面人”帶著一腔熱血返鄉創業,為家鄉的發展貢獻著力量。
壓制、封口……青化實業有限公司的包裝車間內,一箱箱深受消費者喜愛的枸杞蜂蜜、沙棘原漿正在打包,準備運往全國各地。
“之前沒想到,我一個打工仔還能當上老板。”青化實業有限公司的負責人韓光遠想起了十年前。“2002年退伍以后就南下去廣州開拉面館了,生意還算不錯,但背井離鄉的滋味兒也不好受,想著回家做些小生意。”
返鄉后的韓光遠,憑借多年在外積累的見識和對外聯絡能力,瞅準了農特產品加工、研發和銷售產業。
“我們化隆縣確實以拉面產業聞名,但也不能人人都去拉拉面。縣上種植的土豆、青稞產量都不低,牛羊養殖戶也不少,但收購是個大問題,所以補齊涉農產品的采購、加工、倉儲物流環節很有必要。”
2013年,青化實業有限公司成立。經過幾年發展,如今,青化實業有限公司已形成“青化”“伊香源”“潤百香”等青藏高原農產品系列品牌發展體系。“公司一年生產糧油3000噸左右,特色農產品300噸左右。”韓光遠介紹。
“以前在家帶孩子沒有收入,現在就在家門口上班,一個月工資3500元左右,還能照顧孩子。”員工張自立笑著說。自青化實業有限公司成立以來,累計安置農民工就業崗位260多個。
截至目前,化隆縣“拉面人”返鄉創辦的企業有473家,吸納就業7091人,實現銷售收入16.54億元,利潤5.73億元,務工人員年收入3.19億元。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還。馬二不都和韓光遠正是化隆7000多個返鄉人奔向幸福生活的縮影。他們揣著無限希望,在家鄉的田野上,把鄉愁變成“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