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空氣質量 推動碳減排,內蒙古加快推動生物質能源利用
6月13日,《中國日報》綠色中國欄目刊發題為《Airqualityimprovementsk
6月13日,《中國日報》綠色中國欄目刊發題為《Air quality improvements keep nation on track to achieve govt’s climate targets》(改善空氣質量 推動碳減排,內蒙古加快推動生物質能源利用),全文如下:
隨著秸稈禁燒和秸稈利用措施的引入,生物質能源產業鏈開始形成,在中國北方部分地區產生了深遠影響。
和中國北方其它地區一樣,內蒙古當地的農民也曾采用在地里直接焚燒這樣簡單的方式來處理秸稈。自2000年以來,為控制空氣污染,中國政府推動秸稈禁燒。但部分地區禁燒管理困難,地方執法人員與農民之間常上演“貓捉老鼠”的游戲。
(相關資料圖)
“只要當地政府稍微放松監管,農民就會去焚燒秸稈,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內蒙古興安盟科右前旗額爾格圖鎮農民高銀海說。如今,在內蒙古的許多主要糧食主產區,秸稈不再是污染空氣的來源,而是為推動鄉村振興和助力中國政府實現氣候目標承諾(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做出了貢獻。
現在,很多農業廢棄物和動物糞便被轉化為可再生的、清潔的生物質能源。隨著遮天蔽日的煙霧的消逝,一個綠色產業鏈開始形成,許多農民通過收售秸稈獲得了穩定的收入。
內蒙古作為中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區,擁有約1,150萬公頃的耕地,僅次于黑龍江省。
2020年發布的官方數據顯示,內蒙古每年產生超過3,670萬噸的秸稈,除了將秸稈作為有機肥料還田或加工成動物飼料等傳統秸稈處理方法,巴彥淖爾市把利用秸稈開發生物質能源也作為重要的工作方向。
2017年,巴彥淖爾市引進總投資為2.77億元的生物質發電項目。項目自2019年5月8日投入運營以來不僅改善環境、降低碳排放,同時帶動當地農民增收致富。
位于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的杭龍生物質發電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懷慶稱,該項目每年可發電約2.1億千瓦時,同時提供25萬噸工業用蒸汽,為1.5萬平方米住宅供暖。他還表示,此項目每年可減少使用9.5萬噸標準煤,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約21萬噸。
根據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工信部門數據顯示,自該項目投入運營以來,已消耗超過120萬噸的秸稈。公司支付了3.2億元人民幣用于秸稈收購,項目惠及超過3000人。巴彥淖爾蒙海鎮的朱曉梅便是受益者之一。
今年43歲的朱曉梅家里有約七公頃耕地。之前農忙之余,她靠做零工維持生計。如今,她通過為生物質發電廠代理收購秸稈,獲得了更穩定、更高的收入。“以前,我在做零工時,一天只能賺100多元,但零工不總有。”她說。
現在,從9月到次年的5月,我能收到700到800噸的秸稈,賣給生物質發電廠的價格是每噸280元。而農戶一般并不向她收取費用。
生物質燃料的使用在內蒙古興安盟科右前旗也成為當地綠色環保農業廢物處理的一部分。目前,該地區年產生秸稈130萬噸,其中約15%被作為生物質燃料使用。2021 年冬煤炭價格創歷史新高,,昆鵬合作社負責人高銀海從中發現了生物質燃料生產的新商機。他不再使用合作社價值260萬元的設備生產飼料,而是轉向生物質燃料。
高銀海介紹,當地人主要靠煤炭來烘干谷物和取暖,如果他們能使用合作社的生物質燃料,成本可以降低約30%。“目前合作社兩條生物質加工生產線的年產能合計為6萬噸,但由于沒有足夠的空間來儲存全年生產所需的大量秸稈,目前只能生產1萬噸。”高銀海介紹。
盡管如此,兩條線十個工人,年純收入依然可達到80萬元,他補充說。
高銀海說,“當地的秸稈價格為每噸 220 至 260 元,而合作社以每噸 900 至 1,200 元的價格出售燃燒顆粒。
他表示,當地并不缺乏生產生物質燃料的原材料。他所在的村子擁有3,300多公頃農田,如果全部種植玉米,每年可生產12,500噸秸稈。據當地政府統計,2022年興安盟糧食播種面積近120萬公頃,總產670萬噸。
高銀海介紹,目前合作社已經收到當地政府邀請,接手當地供熱廠的經營。
“由于煤炭價格上漲,之前承包商難以維持運營,去年不干了。如果我接受邀請,我們合作社每年生產的生物質燃料剛好可以滿足供熱廠的需求,我也正在考慮投入更多資金來提高產量。”高銀海說,“現在看,當地對飼料的需求并是太高,但是對生物質燃料的需求很大。”
英文稿件鏈接:
https://enapp.chinadaily.com.cn/a/202306/13/AP6487c652a31092fbf91c65ee.html
(記者 袁慧 侯黎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