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支撐、企業加碼,風電下一戰場深遠海?實探鹽城海上“金風”綠電|風電近距離
鹽城國能大豐H5#風電場。受訪者供圖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苗詩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苗詩雨 李貝貝 鹽城報道
(資料圖片)
近年來,在“加快發展海上風電”、“推動海上風電核發可交易綠證”等國家政策引導下,我國風電發展逐漸駛入深遠海,多家風電企業加碼海上風電布局。6月末,全球首臺1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在福建完成吊裝,更是意味著我國海上風電全產業鏈實現提升。
從陸上風機到海上風機,我國風電行業蓬勃發展,在浩瀚無垠的大海上,一座座風機是如何入海的,日常是如何作業的?近日,帶著這些問題,《華夏時報》記者走進了江蘇鹽城國能大豐H5#風電場。
離岸67km的白色“風車”
鹽城,作為江蘇省海岸線最長的地級市,有著582千米綿延不絕的海岸線,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與風能等資源優勢。數據顯示,鹽城地區近海100米高度年平均風速超過7.6米/秒,遠海接近8.0米/秒,是江蘇省乃至全國海上風電開發建設條件最好的區域之一。
近日,《華夏時報》記者乘船出海,實地探訪了鹽城市國能投資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鹽城國能大豐H5#海上風電場。據悉,該項目位于大豐港水域港界外,場區中心離岸距離約67km,海底地形變化較平緩,水深在5m至16m。
乘坐出海交通船大約5個小時,記者駛入了鹽城國能大豐H5#風電場項目所在海域,據介紹,此項目共有32臺GW184-6.45MW智能海上風電機組。
“這個項目是全國首個由地級市國企開發建設的海上風電場。”鹽城國能大豐H5#風電場場長蔣曉松向《華夏時報》記者介紹,該項目在吊裝完成后,不到一個月完成靜調、動調,并在同年12月15日完成全容量并網,是江蘇大豐區域2021年海上風電建設高峰期間,首個完成吊裝工作,首個完成并網調試上網的項目。
記者在實地調研過程中了解到,該項目吊裝工作在2021年進行,是中國海上風電步入平價時代前的最后一年,也是中國海上風電建設的高峰期。
項目相關人員向記者介紹,2022年,項目在全年風況較往年下降的情況下,實現年度發電量6億千瓦時,超額完成全年發電任務,投產第一年就創造了發電量超可研設計值的成績,并在2022年全年江蘇省海上風電生產運行指標對標評比中位列前三名。
綠電起于海上“金風”
對比陸上風電項目,海上風電的施工建設面臨天氣、風浪、漲退潮等諸多不確定因素。那么作為建設當年國內在建離岸最遠的海上風電項目之一,在此條件下該項目是如何實現快速吊裝并網的呢?
江蘇鹽城國能大豐H5#項目經理張學騰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海上風機的整個吊裝過程相對陸上較為惡劣,針對這個項目的特點和吊裝期間的天氣情況,我們采用定制化吊裝技術,通過調整機組出廠方式以及增加機組配套吊索具資源投入、優化安裝工序等措施,保障機組的安裝出場和吊裝。
鹽城國投海上升壓平臺。苗詩雨攝
據金風科技介紹,該項目最快的一臺機組,僅用時33.7小時就完成了吊裝。
回憶起該項目海上風機的吊裝過程,張學騰向記者感慨道:“這個項目的位置離岸比較遠,我們出海一趟要4個小時以上的時間。當時正好趕在2021年12月,有大概20余天的大風天氣。我們為了盡早完成吊裝任務,保證交付,就在有限的窗口期內,爭分奪秒,就為了抓住一天內風浪最小的時候搶進度完成吊裝。”
在裝機完成后,風電機組還需要等待調試上網,據張學騰介紹,當時每臺風機都會配置4至6個人進行送電后的調試,“由于送電時間不固定,調試階段也是有很長時間大家都連續呆在海面上作業,調試時每個人帶一些面包和充饑的食物,在風機塔筒內等待送電。”張學騰向記者說道。
張學騰向記者說道:“海上風電項目雖然過程辛苦,但是看到矗立的風機后,是十分自豪的。 ”“自豪”一詞,也是記者現場調研過程中,此項目諸多工作人員說的最多的一句話。
實際上,不同于陸上風電,海上風機需要面對海上施工作業、后期監控運維等難題,蔣曉松接受記者采訪時也強調道,該項目從吊裝到上網與金風科技配合默契,能快速吊裝交付上網,離不開金風科技數字化方面的支持。
金風科技產品與解決方案中心總經理助理兼海上產品線總監樊彥斌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吊裝過程中,為更好的把握出海作業期,金風科技會通過自主研制的智能氣象預警系統,對海域天氣進行準確預測,依此制定嚴謹、合理的船舶及人員出海管理制度,大大提升出海效率。
多項智慧科技加持之下,該項目投產第一年就創造了發電量超可研設計值的成績。數據顯示,2022年,項目在全年風況較往年下降的情況下,實現年度發電量6億千瓦時,超額完成全年發電任務。截至2023年當前,該項目發電成績不斷優化,上半年總發電量超3.16億千瓦時,平均可利用率達99.8%。
樊彥斌向記者介紹,為保障風機實際發電小時數盡可能達到理論仿真數據,金風科技采取后臺系統尋優算法,通過對目前海風資源的識別和研判,幫助葉輪調節至最優的槳距角和對風角,從而實現載荷小、效率高的發電模式。目前,金風科技在鹽城的海上風電裝機量高達2295.5MW,占比接近該區域海上風電裝機容量的40%。
海上是風電下一主戰場?
按照數據分析,我國水深5-50米海域的海上風能資源可開發量為5億千瓦,50-100米的近海固定式風電儲量2.5億千瓦,50-100米的近海浮動式風電儲量12.8億千瓦,遠海風能儲量9.2億千瓦。
當下,隨著海風資源的不斷投入開發和海上風電政策發展的扶持,我國海上風電發展駛入快車道,其中,江蘇地區海上風電發展走在前列。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江蘇海上風電裝機容量達到11794.78MW,占比全國海上風電裝機總量的38.7%,排名第一。目前,江蘇大豐鹽城已經成為長三角地區首個“千萬千瓦新能源發電城市”,新能源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60%以上。
鹽城國能大豐H5#風電場。苗詩雨攝
近年來,例如金風科技等多家風電公司也在積極布局海上風電。天眼查數據顯示,近10年來,海上風電相關企業注冊量快速增加,2021年相關企業年度增長量為3480家,增速高達112.22%。
但值得關注的是,目前海上風電出海仍面臨諸多困境。一位風電行業資深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目前許多海上風電項目的建設海域審批流程較為緩慢,深遠海資源管理也待完善,這些都是需要攻克的主要難題。“包括目前海風資源如何與其他新能源產業形成聯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風光儲輸一體化’,這些問題都還需要進一步探索。”該名業內人士表示。
不過,記者獲悉,當下隨著海上風電的提速發展,福建省、江蘇省等地陸續有國管海域參與競配的示范項目,業內預計后續也將會搭配《深遠海上風電管理辦法》。
針對海上風電產業聯動發展,調研過程中,蔣曉松向記者透露,項目后期會繼續探索“海上風電+”的開發模式。“隨著海上風電電價補貼退坡,電價出現競配方式。鹽城國投也在思考諸如開發海上漁業牧場、海上制氫、海上漂浮式光伏等模式,目前已經在跟相關產業單位進行探索。”
金風科技方面也向《華夏時報》記者透露,為更好匹配海上風電等多種能源的協同發展,目前金風科技不斷加大海上風電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機組高效運行、智能化吊裝及運維方案等多方面投入研發,推動實現“海上風機、海上工程、海上運維、海上培訓”四位一體的整體解決方案。
目光回到此次出海,夜幕降臨時,白天出海看到的排排白色風機已些許模糊,夜幕中只剩下風機頂部的航空燈閃爍,點點紅燈連成線的壯觀景象讓記者更真切的感受到了海風人口中的震撼和自豪。此般場景似乎正預示著調研中常聽到的一句話,“未來,我國海上風電也將會迎來更蓬勃的發展。”
責任編輯:張子鵬 主編:張豫寧